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列表

现代散文

  • 不落叶的榆树

    表弟在农科院工作。他曾在自家楼下的绿化带做过一个小实验:他给几颗榆树偷偷打了吊针,希望能延缓榆树的脱发问题。 表弟对试验结果很有信心,请我到了秋风萧瑟时节,务必...

  • 怀念贺卡

    随着元旦渐渐临近,每次打开电子邮箱,都会收到几张电子贺卡。贺卡上图案精美,寄语浪漫,还有悠扬动听的背景音乐。精美的电子贺卡让我怀念起 10 多年前互赠贺卡的岁月,品...

  • 年画

    要过年了,赶集去。 集上有的是好东西。卖水煎包的,支个大平底锅,锅底下烧着炭,锅面上倾一点水,把一巴掌能握四五个的小包子坐在锅里烙,水气蒸腾,冒出白烟,包子的屁...

  • 在旧金山过春节

    去年春节,在旧金山闯荡了二十多年的表叔,让我趁放年假,到他那里玩上几天。回来后,我发觉旧金山这个着名的华人聚居地,那里过春节,和国内相比,飘洒着中国味道的同时,...

  • 消失的孔明灯

    临近春节的一天晚上,我牵着儿子的手走在县城郊区的路上。看到远处的天空有许多冉冉升起的孔明灯,他极兴奋地指示给我看。 是不是你也想放啊,想放的话我买给你,我笑着问...

  • 我的“短生活”

    前一段时间我情绪不好,上星期居然对朋友出言不逊,多年的朋友就这样闹翻了。事后我觉得自己不对,可就是放不下架子认错,我灵机一动用微信给朋友发了个语音短消息道歉,朋...

  • 没病了

    孩子们已去上班,老太太把家里拾掇了一遍,卸下围裙,拿起儿媳妇留在桌上的20元钱,正准备开门去买菜时,感觉下腹部有点坠胀,便折回了卫生间。 老太太有便秘,但在孩子们...

  • 写作:向上的跋涉

    现在,我明白,写作之于我,是一种步伐:迈向或隔离思想深处的箭镞,锁住或揭开时光流转的钥匙,启动或解构自我意识的密码,救赎或摧毁精神家园的内功。写作是向上的跋涉,...

  • 瑰丽大连

    偌大的广场,浩大的声响,风是从哪个方向吹来? 硕大的华表,矗立高耸、看似孤独,却永远醒着 广场,无限广延,却并非距离。游客,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就像从一个词过渡...

  • 沿冬天的河谷而上

    在我的现实生活中,很难找到这样一条与之对应的河谷。它隐约而缥缈,像一个梦:一些由卵石、冰凌、落叶和树根组成的片段就在眼前组接成冬天原始的图案;风从树隙间吹来,带...

  • 鲁迅的生活趣味

    鲁迅先生给人的印象是一块硬骨头,一副冷峻凛严的面孔像一张不会动的铁板,目光也总像一把利剑,张口说出的话,笔下的文章总带着一股寒气。其实,生活中真实的鲁迅并不完全...

  • 腾格尔的草原

    腾格尔,蒙语音译,汉语的意思是天,所以上述这个词组也可以解读为天上草原或天堂草原。至于大家熟悉的腾格尔是位流行度很广的歌手,具有标志性意义。他唱的《蒙古人》几乎...

  • 冬吃萝卜

    冬季萝卜大量上市,在农村里,萝卜很贱,不值钱。通常把地里的萝卜拔出后,成筐地挑到河边洗净,而后一般可以弄成这么几种。之一,就是用锉把萝卜锉成很细的丝,放在太阳下...

  • 腊月米糖香

    有些手艺在家庭中是代代传承的,譬如做炒米糖。我外公外婆都善于做炒米糖,腊月里,常被左右邻居请去帮忙。母亲自然也会,后来妻子也主动跟我娘学炒米糖的手艺。如今,我和...

  • 乡村:零散的记叙

    村口是一个村庄对外敞开的一道门。这是长大后的我对村口这个词新的理解。对于一个村人来说:出村口便是去接触外面的世界,进村口就是回家。 老屋中间对天空敞开一个四方形...

  • 我选择放弃 生活在这里的速度

    十多年前就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念头,好多次都是仅仅开个头,却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放弃了,也有那么一两次下定决心要鼓捣出一个杰作,却写成一场语文上的灾难,报废。其实我满...

  • 猴年赋

    去岁羊歌捷报频,今春猴舞吉祥呈。神州春色关不住,两岸猿声喜气盈。 金猴奋起千钧笔,涂绘江山绿纵横。狂写丙申第一赋,乾坤璀璨韵华灵! 盖猴者,猿也狒也狲也魈也猢也猩...

  • 系在“彩带”上的村庄

    初冬时节,微寒的山风,无拘无束游弋在村庄、田野之上。 走近亭子镇长艾村,站在村委会整洁的坝子里,破雾而出的阳光,打在脸上,暖暖的,被清新明净的山里气息迷醉。 装扮...

  • 马渡最美“三个一”

    阳春三月,莺飞草长;布谷阵阵,鱼肥牛壮。有机会行走了一趟宣汉的马渡乡,被其浓郁的文化氛围与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深深地吸引。一句诗涌出来:风景这边独好!在笔者心中,...

  • 千阳年集

    一过腊八,人们从四里八乡涌进不大的县城,整个县城就热闹起来了。虽说现代化超市已经无处不在,但人们还是热衷于赶年集。似乎只有赶年集,才能尽情享受过年的滋味。 前几...

  • 腊梅情怀

    最早知道梅,是在外祖父画的那幅水墨画上。而真正看见梅,却是20多年前在山东烟台市实习时。 那是一个雪花飘舞的周末,去本市一位极有情调的朋友家做客。刚进庭院,就看见...

  • 姚老师练字记

    现在开始写字啦!一个熟悉的声音突然从耳边传来,原来这是姚老师每天下午雷打不动写粉笔字的时间。 教师每天在小黑板上写一首古诗粉笔字,是学校本学期一项不成文的硬性规...

  • 把自己亮在暗处

    看《星光大道》,常见选手请明星助演。我想,这是他们的思维误区:明星演技高,人气值也高,与他们在一起,相形见拙,只能起副作用。把自己亮在暗处,会更耀眼。才是成功的...

  • 超能力

    大河村,因村子被一条大河环绕而得名。乡亲们常年在大河边忙农活,会游泳的人多了去了。所以,当村里宣布举办首届游泳大赛,报名的人争先恐后,差点把报名台挤垮了。 等到...

  • 敬畏麦苗

    我对麦苗,一直存着敬畏之心,这不仅仅是因为它为人类奉献了至少一半的食物,更是因为它的顽强与坚韧,令我无限敬佩。 一直生长在农村,中学和大学期间,又学习了生物学,...

  • 美丽的誓言

    我正在办公室忙得不可开交,烦人的电话又响了。喂,老公,快回来一下,你的侄女李子和她的男朋友小文从西安来了。小文是第一次来,说要和你见个面,快回来啊!我急忙收拾了...

  • 温馨的猪大油

    猪大油,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并不陌生。顾名思义,猪大油就是从肥猪肉里提炼出来的油脂。我们这里做菜一般都用花生油。在我小的时候,花生油常常不够用的,人们就用猪大油...

  • 想起开镰收割的季节

    开镰,就是农村夏收和秋收开始之时。想起三十多年以前那些开镰收割的季节,我的脑海中便闪现出一幕又一幕割禾扮禾的场景,令我回味无穷。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初期...

  • 雪蛋糕

    早晨起来,刘大爷往窗外一看,下雪了,哈哈,天遂我愿。 他准备停当,提起铁锹就出了门,兴奋的像个孩子,她家离这不远,上菜市场的必经之路。 按说,雪天老人不宜外出,寒...

  • 飞起来的红叶

    秋风吹来的时候,树上的叶儿就渐渐由绿变黄变红了,又渐渐地离开树儿落了下来。 红叶见自己周围的叶儿一片一片地落到了地上,不禁黯然神伤:我们为什么要落在地上哪?为什...

  • 幸福的红衣裳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一些积极的、期望吉利的风俗,一直在民间流传。在我的老家湘北农村,每个人轮到本命年,都有穿红衣裳的习俗。在我的家里,每到我们兄弟几个的本命年,母...

  • 我的地铁情缘

    我与石家庄地铁的情缘还要追溯到青少年时代。1966年的深秋,那时的我还是石家庄铁中初一的学生,我和我的几个同学去北京,当时的北京正在施工建地铁。我们几个十三四岁的小...

  • 一碗馄饨

    从幼儿园把孩子接回来,天已经黑了。心想不做饭了,就在外面凑合一顿算了。我问孩子:妞妞,晚上想吃什么?孩子说:妈妈猜一猜。我故意说:吃面条?孩子小嘴撅得老高:不喜...

  • 父母也需要“嘘寒问暖”

    忽然之间,寒流来了,天气陡然转凉,风凉得刺骨。急急忙忙翻找棉衣、厚手套,先把孩子武装起来,然后才顾得上自己。正在手忙脚乱之时,大姐从三十公里外打了电话来,她家宝...

  • 来自远方的土豆

    周末逛早市,见一对小夫妻拉着一货车的土豆在卖,就买了几斤。这些土豆虽然块头不小,但总觉得没有记忆中父亲从远方带回来的那些大。 小时候父亲一直在外地工作,先在北京...

  • 老家的辣椒

    表哥说他在北方当兵5年了,早已习惯那里的饮食,惟对老家的辣椒情有独钟,每每吃饭时,总想拌点辣椒。 表哥生长在南方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农家人纯朴的性格孕育着他平凡的童...

  • 家有敬老好媳妇

    父亲心衰的老毛病又犯了,经过急救,才从模糊的意识中醒来,整个人少气无力,直到这时才意识到自己躺在了医院的病床上。 媳妇听说父亲住院的消息,匆忙放下琐碎而又繁重的...

  • 暖煤

    在温暖的暖气屋里,室外雾霾遮天蔽日。我忽然怀念起烧煤的岁月,就是家家户户烧煤的时候,烟气大,也没见这么大的雾霾!如今,工厂都搬出去了,煤炉都改造了,烟囱也倒了,...

  • 珍贵的早餐

    只有早晨吃饱,才能一天干好。曾经,这句话在我最失落的时候给予了我最大的鼓励和安慰,也让我吃到了生平最珍贵的早餐。 那时,我刚刚大学毕业,像所有热血青年一样,选择...

  • “砖头”录音机

    有些记忆会被抹掉,有些记忆会被埋在心底。纯真年代里,一台砖头录音机为我留下了难忘的记忆。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录音机被人们俗称砖头机,作为文化生活的见证,曾是当时...

  • 闲饭的“味道”

    小米闲饭(也称咸饭),是井陉一带人民普遍喜欢食用的粮菜混吃饭食。以放入食材不同而味道各异,全因食者的口味而定。小时候,曾目睹母亲怎样煮小米闲饭:锅里水开后,先放...

  • 吹破天

    我们这一带的乡村,操办婚丧事都要请喇叭班,这是老辈儿留下的风俗,无论贫富。喇叭班参与者多为乡村艺人,他们多才多艺,却不张扬,处事低调,自谦为走事儿的。走事儿者中...

  • 隆兴寺的天王殿

    一道灰瓦红墙隔开了繁华喧嚣。寺内苍松翠柏,层楼耸峙,时有钟磬悠扬,时有云雾弥漫。宁静的庄严,澄澈的肃穆,浸润着心灵,洒脱着自在。都说深山藏古寺,这里却处在繁华都...

  • 沧桑的时光一言不发

    十几年前,领着出生不久的儿子去医院看病。 医生说,住下吧,交一千块钱押金。我一摸兜,只有三百多块。借吧,四处借,借够了。不过,事情过后,曾经的窘迫很快就都忘了。 ...

  • 苏味道的味道

    苏味道,不是指苏式甜点的味道,也不是苏州评弹的味道,苏味道是个人,栾城人,大男人,两度做过唐朝的宰相,还以其音律贡献,发端了初唐近体诗的创作。如此显赫的官职兼文...

  • 恩师的背影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在新乐东关小学时的蒙师叫卜民志,生得白皙挺拔,宛如田间道旁一株小白杨。卜老师有手绝活儿,就是对于上课分心走神的同学,拿粉笔头随手一掷,不管你...

  • 小包子里的大诚信

    坚持味道美、品种多,做好吃包子;坚持用好料、严把卫生关,做放心包子。一位90后的创客创业仅一年,打造的包子铺已开了7家连锁店,日营业收入近2万元。看到报纸刊登的这则...

  • “劝架”小谈

    在无极的城镇村落,偶尔见识一回干架,比老北京天桥的杂耍儿热闹。若把干架比作戏出,有文戏,有武戏,还有哑剧。文戏是吵:一方怒眉倒竖,像生气的李逵,一方脸红脖子粗,...

  • 给我启蒙的一本课外书

    1963年,我读小学五年级,暑假里住姥姥家。院里有块空闲菜园,我一口气翻了地,种上了秋菜;姥姥说要买本小人书奖励我。供销社售货员推荐刚到的一本作文专辑《大事与小事》...

  • 写意人生七彩梦

    李进章的《释怀人生》,时间跨度逾六十年,是一部全面记录和反映他一生经历的回忆录。 一部回忆录,其生命力和灵魂在于真实可信。这一点,《释怀人生》做到了。全书洋洋80...

  • 我家的“八零后”

    我的兄弟姐妹这辈人都是五零后、六零后,我们的下一代都出生在令人难忘的八十年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 这两张老照片拍摄于1987年秋天,那天是农历的九月初五,我老父...

  • 朋友圈里发检讨

    新的一年开始了,打开朋友圈,多数的人都在展望着来年。希望在新的一年里,事事都顺心,事事都如意。只有同事小珊,却在朋友圈里列数了过去这一年来,自己的种种恶行,并且...

  • 湿地里的白鹭

    乙未秋,我无数次的来到洛城县河之滨,站在汉白玉栏杆旁,静观河道湿地那一群悠闲漫步的白鹭。 一群轻盈洁白的白鹭与清澈的河水、葱茏的水草、垂柳抚堤岸构成一幅美丽的图...

  • 老魏

    晚上多喝了茶,睡不着的时候,突然就想起白天老魏说他马上要出书, 老魏出书是一件好事,作为老友,我一直觉得他在我生命里有很重的分量。 我上初中时就认识他了,他在我家...

  • 商河十八碗

    到商河,如果有时间,你一定要去吃吃那里的十八碗。所谓十八碗就是一种面食,是介于卤面与凉面之间的面食。先别说吃,一旦那泛着香甜的面、菜、佐料、调料摆上桌,没有一个...

  • 穿越时空的门

    不久前,我在网上看到这样一幅照片:画面上一群衣着光鲜、不同肤色的游人刚刚从一座古色古香的阁门里走出,背后是一片现代化的摩天高楼作背景,街道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 一块草坪的出现与消失

    楼前的花园,初建时侯,院子里空荡荡的,一座土山上,除了几棵雪松没有其他树木了,园子大部分是空着的。工人在空地上翻土,从里面向外捡碎石子。平整的土地在水泥铸成的城...

  • 两条河

    儿时的村前后各有一条河。虽是季节河,流水却长年不断。那时妇女们在河边洗衣洗菜,洗衣时偶然发现口袋里有毛票,便压在石下,却又常常忘掉。我们来捉虾,那毛票便成了意外...

  • 小雪节令

    小雪节气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个节气,也是农历冬季的第二个节气。太阳黄经达到240度时,是小雪节气的开始,从每年11月22日或23日开始,到12月7日或8日结束。小雪的到来...

  • 像天一样美丽的地

    在我的心目中,阿拉善盟有金黄的、曲线柔美的沙丘,有泉水和绿洲,有高大隐忍的骆驼,还有来自新疆的卫拉特蒙古族人。我进入阿拉善,第一眼看到的是贺兰山,它有说不出的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