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列表

现代散文

  • 春节前后农村婚礼盛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人之常情,世间恒理。自古以来,国人讲究结婚选日子,必须是吉日。而农家子女结婚日多选择在春节前后,这是有历史缘由和现实原因的。 在远古的农...

  • 年关

    春节到了,民间俗称年关到了。为何把一个万元复始的喜庆之日喻为关呢?细究缘由,发现其颇含文化氤氲与生活哲理。 关,以木横持门户也。这是东汉许慎的《说文》对关字的解...

  • 网购快乐

    春节,当我们讨论起怎么购年货时,还是决定网购。 我们夫妻都是残疾人。每次买到质量有问题的商品,跟商家无休止的纠纷让我们心有余悸。一次,我们在电器行买了一台洗衣机...

  • 文化

    我们的传统文化一旦融进世界文化潮流,我们就会发现一些自己的积习。比如我们民族不善直白露的内心表达,自古表述情感就十分含蓄。在我们这一代人往上,表达爱意都拐弯抹角...

  • 春运是一段节气

    就像立春、雨水、霜降、冬至、大寒春运是一段节气,在这段节气里,有雨雪,也有霜,还有匆忙的脚步,天地间触觉最敏感的植物,是那些想回家的人,他们手提肩扛,大步流星,...

  • “孙子兵法”瘦身妙方

    细心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我写的孙子兵法用的不是书名号。没错,我一介退休老头,哪有能力研究这部军事巨着?这是朋友们对我含饴弄孙的戏称。虽说我研习的是山寨版孙子兵法...

  • 钱有多少都不够花

    有篇《一不小心成了穷人》的文章挺逗人的,一开头就说:温饱问题解决了,现在开始奔小康。其实早就在奔了,只是小康本身也在提速。好比你用了100码的速度,人家已经是200码...

  • 趣谈古人考试

    进到五月,幼升小、小升初、中考、高考等一系列的考试便接踵而来。考试作为选拔人才的一种手段,自古就有。 过去,我国古代读书人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叫科举考试。它是历...

  • 安全员

    我习惯于很晚去食堂就餐,但常常能看到一个人,风尘仆仆地来。他比我更晚,每次点一大份的饭,菜倒在其次。 一问名字,有印象,年度的优秀员工名单里有他。我问是不是年年...

  • 不知许事 且食蛤蜊

    蛤蜊是海鲜中的小淘气。 我们这里的人把蛤蜊称为青蛤。 养在水里的蛤蜊,粗看像花纹斑斓的小鹅卵石,它们密密麻麻地挤在一起,在水中调皮地伸出洁白细长的小舌头,冷不防,...

  • 起名趣谈

    儿媳怀孕后,为新生儿起名的事就早早列入了家庭重要议事日程,家庭联席会议郑重决议:起名重任全权委托老汉我执行。 起名这事,说简单了无非是在社会活动中区分你我他的代...

  • 等待一场高考

    嚢萤夜读的高三学生,此刻他们正在等待着。 他们在等待什么呢?是高考试卷上的一道道习题,还是距离高考已不多的天数?是自己高考可能会得到的分数,还是即将送到手上的一...

  • 吃了沙蒜 力道足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师的汤。能烧汤的海鲜很多,但是要烧得像沙蒜汤那般的鲜香绵稠,不容易。如果要以鲜稠一论高下,大概只有河豚汤可以跟它相提并论河豚汤的绵稠与鲜味,...

  • 纯粹的,便永恒

    2012年6月的初夏,在一次我们几个大三同学的聚会上,一位来自浙大法学院的朋友兴奋地说,前几天香港中文大学法学院有代表团来访,其中有位黄辉教授,是研究证券法、金融法...

  • 皮市巷

    皮市巷在杭州上城区,南接解放路,北连庆春路,宽八九米,长约千米,是个闹市区所在。我在此地出生并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直至少年时才搬离。 我刚出生时,还是国家第一个...

  • 螺中香妃

    海边的滩涂,除了盛产各种鱼虾,还有各种贝壳类的小海鲜,什么蛏子、花蛤、牡蛎、泥螺、海蛳、血蚶、香螺、乌螺应有尽有。蛏子、花蛤什么大家都很熟悉,陌生些的就是乌螺。...

  • 血蚶

    血蚶,我们这里的人把它叫成花蚶,好像戏曲人物中的花脸。它壳面白色或褐色,薄皮,表面有沟,如旧时屋顶瓦棱,所以它的壳就称为瓦楞子。清代学者宋世荦有《黄岩杂诗》:一...

  • 读书圆了我的“作家梦”

    我读书写作的习惯开始于中学时代,是在父亲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我的父亲是中学教师。当时的《中学生》杂志和《教师报》是学校订阅的两种主要报刊,也是我们父子的亲密...

  • 悲情佛手

    我爱吃带壳的干果,自然也爱吃带壳的海鲜海瓜子、牡蛎、缢蛏、白蛤、蛤蜊、花蛤、杂色蛤、毛蚶、佛手这些贝壳,都是我味蕾上的最爱。某人见我这么爱吃带壳的食物,一口咬定...

  • 说说诸暨的方言

    百度将诸暨的方言列为吴语,引来网友一片吐槽:一方面是地域的明显错误,而且当年吴越争霸,吴国还是诸暨(越国)的手下败将;另一方面,耕读传家的诸暨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

  • 本土有好书

    我们当地的老玉米出了本小说似的散文集《布景集》,大家都看了, 说写得好,当然了,黄大师不是虚名,他年轻时也在全国发表过一些有分量的小说散文。 正好去城里办事,逛了...

  • 海瓜子

    时间有的时候是用来浪费的,而且,浪费了,你还会觉得值比如说,吃海瓜子的时候。 海瓜子是个小不点,长得小巧精致,大小似南瓜子,薄脆的壳,白里微微透点粉红,色如樱花...

  • 也说方言

    方言,是根,是一个地方的母语,在城市化的当下,能区分你与别人的一个标志便是一口地道的方言。所谓老乡,亲就亲在方言里。在异地相遇,乡音总是会让我们感动。 贺诗少小...

  • 人生与文学

    这是一个很老套的题目,无数人谈过、写过,也常常让人觉得是个大而空的命题。但作为一个作家,一个写作者,或许总是有意无意地在品评人生与文学的关联,其个中滋味,即便是...

  • 蟹话连篇

    螃蟹浑身披甲,面目狰狞,长得像夜叉,但恁地一身嫩肉却惹人爱煞。 蟹是人间的至味,谁说不是呢?咱的口福真好啊,一年到头,菜场上都有各种蟹卖,有什么梭子蟹、青蟹、大...

  • 随礼

    前不久,有哥们对国礼送什么十分地感兴趣。国礼是礼仪和礼节的符号,到底送什么,自有国家有关部门去考虑。我辈小民,生活在滚滚红尘中,考虑更多的是人情往来,迎来送往。...

  • 最爱清蒸蟹

    上海女作家石磊在法国看到法国男人掰开长棍面包,喝着红酒,心里嘀咕道:作孽啊,喝酒连个下酒小菜都无,拿点面包皮凑数,啧啧,哪里像我们上海人,喝个小酒,无论如何也要...

  • 大师的开学季

    又是一年开学季。看以往,大师的开学季,洋溢着浓厚的个性化色彩。 沈从文虽然小说写得好,可讲课技巧却很一般。他开学季第一次走上讲台时,慕名而来的学生很多。面对台下...

  • 秋风起蟹脚痒

    秋风起,蟹脚痒,持螯赏菊,正是时候。 对螃蟹感情最深的文人,就是李渔。但是,江南诸地的文人,哪个不对螃蟹情深深意切切呢。流传甚广的一句蟹诗不食螃蟹辜负腹,就是宋...

  • 读书给我带来最大人生财富

    对于读书,每个人都能谈出一些观点,但悦读改变人生、悦读助我成长,这句话对我而言,是最贴切不过了。 上世纪70年代,我当了学徒工,每月的工资18元。我记得很清楚,自己...

  • 九月九望潮吃脚手

    望海潮是个词牌名,去掉中间一字,就成了一种海鲜。窃以为,望潮是海鲜中名字起得最有诗情画意的。看到望潮,让人忍不住吟起一句古诗:若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我们这里...

  • 漫说媒婆

    在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所以,媒人是古代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了一种职业。 媒人的起源很早,《诗经》中就有娶妻如何,匪...

  • 民厨

    我有好些同学、朋友从事着厨师的职业,有些在政府或企业食堂,有些在酒店饭馆,个别的在做了多年之后,对这个行业熟门熟路了,浙渐有了自己的想法,开始涉足民间大厨的行当...

  • 东京听“落语”

    人在东京,免不了要四处逛逛,近距离了解东瀛风情。用过午餐,表哥要带我去听落语。我笑道:难道日本的雨与中国的不一样。 此语非彼雨,我不是让你观雨,而是让你去看落语...

  • 就迷一次路吧

    我奶奶说她从来没有迷过路,小的时候很崇拜她,长大后忽然很同情奶奶,原来,在她七十多年的生涯中,基本上没有走出过方圆十里的路。走路远的人才会迷路。 生活中迷了路,...

  • 群发短信回不回

    闲来无事,拿出手机,刷刷微博。看到一个话题蔓延开来群发短信回不回。 摇头一笑。这是一个快捷的时代,这是一个信息的时代,这是一个群发的时代。群发,这个本来和垃圾短...

  • 诸窑之冠,柴窑当否?

    公元959年,无论是对后周皇帝柴荣,还是对整个华夏文明演进而言,都是一个极为遗憾的年份。正是在这一年,柴世宗扫平天下、开创盛世的雄心因其英年早逝而功败垂成,同样,...

  • 德国的征婚卡片

    那天,我受邀去参加朋友迈克尔的生日Party,地点在一家五星级大酒店。迈克尔是我在德国最好的朋友,也是一位难得的知己。他是一家出版社的负责人,交际甚广,且有着良好的...

  • 保俶塔的 前世今生

    夫保俶塔者,千年之古塔也,虽为湖上一景,实为万众仰目之西湖翘首。古往今来,春花秋月,晨钟暮鼓,八方游客,泛舟西湖,望塔感怀者,不计其数。 余观湖上胜景,古迹新筑...

  • 悠悠万福桥

    我看过气势雄伟的武汉长江大桥,也见过长长的杭州湾跨海大桥(36公里),但在我心里,任何桥都比不过家乡那座普普通通的万福桥。 家乡的万福桥一头连接过去,一头连接未来...

  • 单翼天使

    春天的一个午后,阳光很好,春风带着花香从阳台上飘进来。我正在打扫卫生,忽然听到有人敲门。 打开门,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身材修长、面容姣好的年轻女子。陌生的她笑盈盈...

  • 从好声音学员的拥抱谈起

    在《中国好声音》的绚丽舞台上,每位选手激情演唱后都会得到四位导师的热情拥抱。这一场景温暖感人,瞬间打动了亿万观众的心。学员拥抱导师似乎也成为当下电视综艺选秀节目...

  • 不要吵醒一个做梦的人

    有这么一个中年人,三十七八岁,在一家私营企业做机修工。他对文学创作的热爱到了几近痴迷的程度。不知什么原因,他至今没有用智能手机,应该也还没有买电脑因为他还不知道...

  • 卸去名人光环,他们是可爱的“吃货”

    现在,吃货这一词很流行,这是对爱好美食人的戏称。在民国时代,也有很多名人吃货,他们对美食的痴迷、贪吃的程度有时让人瞠目结舌。 做过湖南都督的谭延闿可称得上是民国...

  • 嬉笑怒骂全是学问

    辜鸿铭是晚清民国时期精通中学西学、通晓9种语言、拥有13个博士学位的中国第一人。他自称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他一生以古怪着称,也以骂人着称。他言...

  • 古今多少事 渔唱起三更

    陈与义的《临江仙夜登小阁 忆洛中旧游》是靖康之难后写出来的,他内心的一种沉重一直无法释怀: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明天。...

  • 那枝茉莉

    从一楼到四楼,是四十八阶楼梯,从四楼到一楼,也是四十八阶楼梯。虽然已经是很多年以前的事了,但是那一枝被我遗忘在桌上的茉莉,却一直在我的记忆深处,时时飘溢出清幽的...

  • 林语堂厦门往事

    暮春时节,我们来到厦门鼓浪屿。 鼓浪屿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不经意间发现大师林语堂曾经结婚的礼拜堂!细究,林语堂与厦门鼓浪屿有不解之缘。 1905年,那位名叫林和乐的10...

  • 清明话柳

    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在我国古代,柳树一直是一个意蕴丰富的植物,人们在它身上寄寓了太多特别的含义。这在大量的古诗词中,得到...

  • 蔬菜有多少秘密

    我进菜园时,有时故意敲敲铁的园门,听那当当、当当的脆响,且念着《阿里巴巴》歌词:哦!哦!芝麻开门!芝麻开门!在我的潜意识里,菜园是座宝库,蔬菜是其主人。所有的蔬...

  • 弯道之上 风景殊胜

    想来,每个人都有过坐车或者开车上盘山公路的经历。当汽车行驶在盘山公路上时,因为山路曲折,我们视线所及,能看到的东西不多,所以每一次转角出现的风景常常带给我们视觉...

  • 作家与狗妈

    石岩是一位专业作家。所谓专业作家,就是,写作是其唯一的职业,稿费是其唯一的收入来源。 因为专业,所以石岩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早晨睡个懒觉,上午写一篇文章,中午休...

  • 杭州人吃茶

    杭州人说话直个笼统,凡进嘴巴的一律叫吃。吃饭,吃菜,吃糖糕,吃水果自然是吃,而外地人精致地使用几个动词,如:嗑、啃、抽、喝,杭州人懒得用,不要用,一股脑儿仍旧统...

  • 秋意黔中

    怀揣美丽梦想,走进了秋意中的黔江中学,心中充满渴望与欣喜。 中国书法协会主席沈鹏的校名题字,刚柔相济,摇曳多姿,韵味深长,一撇一捺吞吐着百年历史的厚重与浓郁丰饶...

  • 难忘的眼神

    我从厦门来黔江工作一年多了,在此期间,每到闲暇时分,我喜欢在黔江的大街小巷溜达溜达,赏赏风景,品品土家山寨的各色美味,感受一下这里的风土人情,有时还将一些别有情...

  • 我在圣诞节

    一个男人告诉我,他对这个舶来的节日开始有感情了。这个节日,也是雪花中、天幕里徐徐浮现一个年头消逝的背影。尤其是在一个叫做平安的夜里,和家人在温暖火炉前的守候,才...

  • 警报长啸

    我当荣幸。2014年9月18日,我在沈阳。 我本南方人,为长篇小说创作签约一事来到沈阳。虽然住在豪华的华人国际酒店,我并没有感觉是什么享受。一介俗夫,游戏人生,每日三餐...

  • 重提“川边”

    重提川边,与《武陵都市报》上一篇新闻报道有关;而这篇报道,与盼望了很多年的一条路和这条路上终于跑起了客车有关。 川边在哪里?川边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现在长起来的...

  • 十三寨的刨汤宴

    板夹溪十三寨紧邻着名景区小南海。很早就听人讲过,在咸丰六年的夏天一场大地震震垮了两座山头,滚石掩埋了田舍,摧毁了庄稼,堵塞了河道,溪水汇聚成湖形成小南海。当地的...

  • 仰头之山

    山里长大的我,对自然景观印象最深刻的莫过于大小各异、高低不同、形态迥然的山了。我常常惊诧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之妙,超出了人之想象,虽奇,却又处处合乎人之情理,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