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地铁怪象

地铁怪象

作者: 陈玲2016年03月20日现代散文

岁末年初,“凤爪女”“红”了。这位小提琴老师,在地铁上边啃鸡爪边扔骨头,乘客指责,反遭其口出恶言。“凤爪女”的凌厉气势尚未消散,又来了一位“洗鱼大妈”,迅速吸引公众眼球。这位大妈在地铁公厕里洗鱼,被保洁员劝阻后才不舍装袋。还是在地铁,开通不久的南昌一号线,小孩横躺座椅,扶杆变单杠,家长抱着娃直接往垃圾箱里大小便;而这两天,在地铁里嗑瓜子吐瓜子皮的“广州瓜子男”又在网上引起热议。从“凤爪女”到“洗鱼大妈”再到“瓜子男”,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不知道什么是尴尬,不尊重他人也不自重,缺乏敬畏感。地铁是城市生活中重要的公共场所,其间种种“怪象”,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公众文明的失范、尴尬感的缺失。

其实,生活中令人尴尬的“无畏”行为可谓比比皆是。电梯里,站人对面,鼻息几可相闻,目光灼灼逼人;饭桌上,吧唧吧唧狼吞虎咽,还不时用筷子在碗盘中“四处打探”;高铁上,任凭自家“熊孩子”时而猛踹前座椅背,时而高声话痨“十万个为什么”;初次见面,毫不见外向人打听月入多少、房子几套;堵车时分,眼看前面车辆也无计可施,照样将喇叭按得山响;公共场合大声煲电话粥,周围听众默默被迫了解其家庭自然情况……不知尴尬,举止自若,浑然不觉自己给别人和周遭环境带来的困扰。这样的人在出境出国时,“旁若无人”的行为会显得格外刺眼,时常闹出笑话,损害个人形象又伤害国家形象。

知尴尬是一种教养,是对他人的尊重。有无尴尬感,在很多国家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指标。一项统计显示,英国人平均每天要为忘记人名、难看的汗渍等细节脸红四次,尴尬感特强,号称“尴尬帝国”;在美国,排队上洗手间时,人们是站在大门口,而非“小单间”门口;日本的地铁上,接听手机是一件很难堪的事,通常会先挂掉再回短信,告诉对方在地铁上,稍后回电。

培养尴尬感,重要的是提高社会公众对不文明言行的敏感度。打小就“缺课”,成年了也没得到系统“补课”,不知何为尴尬,自然缺乏对文明的敏感度。提高敏感度,就是要让公众从细微处入手,知晓何为尴尬事,从距离、音量、行为、语言、形象、习俗等各方面明晓规范、得当把握。

营造“尴尬文化”氛围,强化教育、提高认知不可或缺,让社会舆论对不知尴尬的人的行为形成强大压力也很重要。地铁风波后,“凤爪女”反被某企业邀请到年会上去表演。企业这样借机炒作的不当做法,是对不良现象的助长。对于不知尴尬的人,舆论应当是一片“差评”和“嘘声”,这利于公众尴尬敏感度的提高。在一些国家,令人尴尬的不当行为甚至会受到法律制裁。比如在美国,高速公路旁随意停车“方便”,将被传唤出庭;把电池等有害垃圾随意乱扔,严重的会被判入狱。

“尴尬感”是社会文明的晴雨表,每个人多一点“尴尬感”,人与人之间就会多一份优雅、多一份尊重,社会就会多一份文明、多一份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