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牵动
自从妻子怀孕,看见小朋友游戏的时候,肆无忌惮地疯跑,就会有种莫名的担忧。与其说是担忧,不如说是害怕。貌似这世间存在的一切,都会变成对他的无形伤害。
悸动多了,自然心安就少了。成年人和孩子比,成年人看起来胆子很大,好像什么都不怕,孩子看起来胆子很小,好像什么都怕。深想起来,结果恰恰相反。成年人的畏惧往往比孩子的恐惧要深邃和久远。那种感觉本身,就很让人发怵。或许,男人就是从他带来一个真正的小生命那天,才开始学会读懂这世界。
人是盼望美好的,所以总会把不美好往自己身上联想。从怀孕伊初,就多出来一个句式叫“千万不要是”。比如,千万不要是宫外孕,千万不要是先天畸形,千万不要是胎心异常,千万不要是早产等等。虽然每个人都知道恐惧来源于自己吓自己,可是这种联想还是那样无休止。仿佛,这种行为就是一种瘾。因为珍爱,所以害怕失去。
总有牵动,让人胆战心惊。可是总有牵动,却让人从人性最原初的地方开始洗礼内心。一个角色的转变,到一种生存心态的换位。结婚固然从仪式上推动一个人,走向成熟。而生子才是最质性地把一个人,送到一种生命状态。或许,孩子的存在赋予了成年人一种把握世界的新方式、新视野和新境界。孩子的世界馈赠给成年人一种重新思考话语世界、想象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新界定选择与标准。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很累?一种在放怀一笑后回答的累,似乎是对这问题最真实的回答。就像和朋友聊起来这个话题,我习惯性地调侃为“虐心”。对于种种的承载,第一承受点和最终承受点都是“心”。就像白岩松在自己的书中写的他的感受,痛并快乐着。如果说从价值的角度去追问是否值得,这时才真正感悟到张爱玲那句“不要问我值得不值得,爱没有什么值得不值得”里面起伏绵长的情愫。如此坦然的被虐和如此从容的担心,或者只有当所有痛变得自然的时候,我们才会真正开始相信痛其实和快乐是没有任何差别的。
学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天,总觉得自己是望着那背影离去的人,从来不会想过自己会变成那个背影。除了不会想这些,也不会有如此切肤之感地体会因一个生命的到来把以后的几十年倾注给他。细细想来,父爱可以这样恒久地不需任何表现力地代代再现。就是因为如此清淡的两个字“牵动”,就埋下了因循更迭的宿命。
如果爱有来生,容得我去选。我还是愿意去当一个儿子,踏着生命最美的诗意,游弋于岁月芳华之后最美的时光。就像一个欠了情感债,逃之夭夭的调皮顽童,只知道笑着点数我父亲带给我生命最多的快乐。可是这样,世界不乱了吗,都来做儿子,那父亲谁来当。笃信六道轮回的佛教大和尚,你说呢?因果循环的法则还是需要种下福报的,总有牵动或许就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