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清明时节

清明时节

作者: 温秀荣2016年12月13日来源: 张家口日报现代散文

四月初,地气返暖,东风渐柔,山川大地依次从一冬的酣眠里醒来,清明如期而至。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唯有清明。

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按照旧的习俗,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绿的新枝插在坟上,叩头行礼祭拜。

清明,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重要的“八节”(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阳历的四月五号,但其节期很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近二十天均属清明节。清明节又叫踏青节,这期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的好时候,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在我国的南方,清明时节已经是春草萋萋春花绚烂,尤其江浙之地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不乏才子佳人,源于清明的风流佳话、红粉诗词实在是太多了,唐代诗人杜牧,不正是在那清明的细雨中寻觅酒家,顺着牧童的指尖,遥遥的看见一林子的杏花。

要说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传至民间相沿成俗。还有一说则须从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现在已失传的节日———寒食节说起。寒食二字,在古诗词里经常看见。寒食节,又称禁烟节,冷节。它的日期是冬至后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过一两天。寒食节相传是为了纪念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这是一个关于友谊和君子不慕荣华的故事。传说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曾经割股为他充饥。晋文公归国为君后,分封时独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居功争宠,携老母隐居于绵山。后来晋文公亲自到绵山恭请介子推,介子推不愿为官,躲藏不见。晋文公便命放火焚山,原意是想逼介子推出山,结果介子推和母亲抱着一颗大树被活活烧死,晋文公悲愤至极,于是下令每年在介子推死难之日不准生火做饭,只吃冷食。后因寒食节与清明日期相近,逐渐地两节合并。

祭扫踏青一般多在南方,因为南方的清明已是满目翠绿,花艳蝶舞,来来回回,一路上风景如画。而在北方,清明节就只能扫墓祭祖了,因为野外荒芜一片,实在是无青可踏。人们携家带子,顺着乡下的山坳、沿着绵延的草坡,放慢匆忙的脚步,凝重的来到故乡的祖坟前,点燃纸钱在一座荒草离离的坟头。那里沉睡着故去的亲人,他们的音容笑貌再一次浮现在眼前、响起在耳畔,让这些前来祭奠的人再一次重温过去的温暖和幸福,也又一次体味失去这温暖和幸福的疼痛。回忆故去亲人给我们的爱,让我们感恩生命的美好,再一次咀嚼失去他们的苦楚,让我们再一次的生出面对未来的信心和战胜苦难的勇气。

返青的山野和温润的天色,透露着生命的讯息,让我们把欲出的泪水吞咽下去。谁都知道,祭奠仅仅是一个仪式,但是谁都愿意相信亲人们能够接收到我们的馈赠。我们感慨着祖先的功业、荣誉,感恩着亲人的辛劳和清誉,暗自都希望自己也能有所成就、至少不留恶名,以便告慰先祖和垂范后人。从祭祖的活动中,我们找到自己的来路和归宿,我们都深知自己是在完成家族的功业接力,我们都从这寂寥无声的荒凉之处获得了许多精神的安慰和无限的动力。扫墓祭祖,我们都祈盼祖先保佑子孙,赐福于子孙,家族如此,民族亦然。

清明扫墓祭祖是传统文化,是承载着中华民族感恩和孝道的盛大节日。它是我们民族重视血缘、祖先崇拜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绵延不衰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