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降节俗敬耕牛
在我家乡流传着一句俗语:“重阳敬老人,霜降敬耕牛。”把“敬耕牛”与“敬老人”相提并论,可见农人对耕牛的重视程度非同一般。
千百年来,耕牛和庄稼人相依为命,很难想象,昔日没有耕牛的农人要养家餬口,需要付出多少汗水和辛苦。有了一头耕牛,就等于有了一个好帮手。
俗话说得好:“牛通人性。”耕牛也懂得生存的艰难,惟有和主人合力耕耘,才会换来好收成,生活才会有所保障。为此,牛陪伴着农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有一句诗词写得好:“老牛自知黄昏晚,不用扬鞭自奋蹄。”每逢黄昏时分,老牛看着自己不知耕作了多少遍的土地,自己也心中有数,剩下有限的地垄,已不值当明日再来一趟,于是,不等主人吆喝,便奋蹄拉套,力争在黑影下来之前把活计做完。
在乡下,有时老农和老牛相对相守的情景,让人难以忘怀。当农人遇到发愁的事情时,无奈中便坐在牛的旁边抽闷烟;只有和相依为伴的老伙计默默厮守,才能够化解心中的愁苦和郁闷。
一头牛进入一户农家后,命运便和这户人家融合在一起。这一家人不论男女老少,都非常善待耕牛。每当使役回来,农人顾不上自己洗一把脸喝一口水,先挑起水桶给牛挑来新鲜井水饮用,然后拌草喂料,牛棚也每日换上干土,看牛比看老婆孩子都亲。
霜降时节,该收的收了,该种的种了,农人和耕牛都消停了下来。为了感谢牛对一家人的贡献,农家要对牛进行3天的犒劳,俗称“敬耕牛”。这3天是指霜降前一天,即“头降”,亦称“前降”;霜降当日,即“正降”;霜降后一天,即“尾降”,亦称“后降”。
有民谣唱道:“霜降三日不用牛,铲蹄钉掌去忧愁。头天要喂开降饭,梳洗打扮挂彩绸。”并有“三禁”,也就是按照俗例,3日内禁用牛力、禁鞭笞,期间若有牛意外死亡,必须埋葬,禁止食用。
头降那天一早,会有专门的师傅串村给牛钉掌。因为经过春夏秋三季的使役,牛掌上挂的铁掌已经严重磨损,甚至有的铁掌已经脱落。尤其是一个蹄子左右两瓣上的两个铁掌,若有一个脱落,行走起来感觉就很不舒服。还有的铁掌处于半脱落状态,让牛抬腿迈步都要加小心。在农活基本消停下来的霜降季节,给牛铲蹄钉掌是十分适宜的。
钉掌时,师傅要给牛戴上捂眼布,用一条长长的麻绳把四条腿在蹄腕处紧紧捆绑在一起,然后把一个二尺多高的木凳支在牛腿下边。这个凳子不但结实,而且凳面上钉着一个人们穿过的旧布鞋的鞋底儿。这样,就不会把牛腿硌疼了。
一切就绪后,钉掌师傅先把牛蹄子上残缺不全的旧铁掌取下来,再用锋利的铲刀把蹄子铲出新的平面来,以便于钉掌。钉掌时,钉掌师傅选出合适的铁掌,摁在牛蹄上,然后用另一只手拿出蹄钉,插在铁掌上的钉眼儿里,便用羊角锤敲击蹄钉,声音叮叮当当很好听,牛就像听着音乐一般。给牛换上“新鞋”以后,牛走起路来就舒服很多。
头降那天的开降饭,牛尽管没有干活,但享受人的待遇。早饭,人吃什么,牛就吃什么,牛就像家里的一口人一样。午饭,草料里不但有豆面、小米饭,甚至还有一、两个荷包蛋,饮用的水中,也要掺上一小碗米酒。晚饭,草料里会拌上红薯棒渣儿粥、掰碎了的窝头。富裕些的人家,还会把油烙饼、缸炉烧饼给牛做晚餐。
半夜时分,主人还要给牛吃宵夜,一般是草料拌黑豆。边吃,主人边把祝福的话送给它:“吃得饱,长得壮,明年丰收有希望。”
给牛铲了蹄子钉了掌,吃了开降饭,主人便会在牛角系上红布条或花布条,然后牵着它到田间小道上遛达助消化。在两指高的冬麦的衬托下,在暖暖的秋阳照耀下,人和牛都悠哉悠哉,是一幅难得的晚秋民俗风情画。正是“霜降到来敬耕牛,风里雨里共忧愁;多亏老牛不惜力,换来农家五谷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