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成贤街

成贤街

作者: 雷雨2016年12月08日来源: 荆州日报现代散文

南京,北自北京东路,往南一直到珠江路,和其东边的太平北路平行,与之相交的小巷有四牌楼、双井巷、大纱帽巷等,大致有两里路之遥。千万不要小看这短短的两里小巷,自明代开国,这一带因国子监在此而人文荟萃,文风繁盛;迨至民国,也曾一度兴旺,众人瞩目;即使时至今日,也是小巷幽幽,难掩往日光华,且容我挂一漏万,略说一二。

如今的成贤街北端至四牌楼西侧,是东南大学的四牌楼校区。百年老校,薪火相传,多少莘莘学子在这里孜孜求学默默努力,最终星散四方服务社会。就在东大校区小东门对面东南向有一大院,如今的成贤街112号之内的东北一隅,有一西式二层小洋楼,入口是一大门廊,有两罗马柱支撑。门廊上方则是面南轩敞的起居室,整栋建筑是钢筋混凝土和砖木结构,四面坡顶,看上去有较为粗陋的水泥重新修缮过的痕迹,与整体建筑风格显得格格不入。小楼背面与西侧还有平房缭绕,应该是后来搭建而成。楼梯走道稍显杂乱,显示着应该是多户人家在此居住或者堆放杂物。如果不看门牌,你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担任过国民政府主席、第一任行政院院长谭延闿的故居。

说到谭延闿,多人知道他是大书法家,是组庵湘菜的创始人,名副其实的美食家,是晚清光绪年间的会元、进士,进过翰林院,少年成名,有所谓“湖湘三公子”之誉,殊不知,他还担任过国民政府的主席呢。南京东郊中山陵半山腰碑亭内巨幅石碑上“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两行巨大金字,即为谭延闿手书,而鼎鼎大名的黄埔军校的校名,也是谭所题写。作为世家子弟的谭延闿在时代大潮中载沉载浮,他而立之年即担任了湖南咨议局局长,后来又曾三次就任湖南督军,但最终追随孙中山,成为民国政坛上横跨两代的名流人物,有“药中甘草”的别号,还落下“混世魔王”与“水晶球”等诨号。谭延闿对此并不讳言,把他自己处世总结为一“混”字,并声称“混之用大矣哉”。每次开会,他都闭目养神,伴食画诺,甘为橡皮图章,混混而已。他唯一的嗜好便是下馆子,据说南京所有有名的饭店都让他吃遍了。看似通达与世无争的谭延闿建成这幢小楼是在1927年。但在1930年秋,他去距离成贤街不远处的小营参加活动却突发脑溢血不治而亡,也就刚过半百之年。谭之葬礼,时称国葬,备极哀荣。也是蒋介石宋美龄夫妇从中协调,谭延闿之女嫁给了民国显要陈诚。

成贤街104号被称作成贤小筑,则是建筑大师杨廷宝自己设计而成,时在70年前的10月设计施工,年底完成。小筑为两层,墙身用城砖等别人弃之不用的老旧材料,一楼东侧为书房,西头为客厅、餐厅相连,布置简洁紧凑,仅用布帘相隔,简易便当。二楼卧室三间,明亮雅致。整个宅院占地约一千平方米,院内有水井一口,大概是便于浇灌花草树木之用。杨廷宝先生一生参与主持、指导、设计的建筑工程上百种,遍及南京、上海、北京、四川等地。有意思的是,谭延闿在东郊的墓园也是杨廷宝所设计。杨廷宝故居门前有“报国心凝建筑济川德誉海天”的楹联,只是门上题匾不知何人所书,似有张扬高调之嫌,与杨廷宝一生低调从容谦冲自牧的处世哲学不大吻合。

成贤街66号是南京图书馆旧址。1968年,时任南京图书馆馆长的朱锲先生在此大院内的一棵树上自缢而死。朱锲是柏林大学哲学博士。他在1932年归国后,就在四牌楼的中央大学经济系任教。但朱锲先生在专业之外,对北京、南京名胜古迹有精深研究,并有多重着作流布。一代学人,就这样在自己服务社会的地方自行了断了生命,时年61岁。民国时代的教育部在成贤街43号,庭院之内,原来的老建筑现在仅剩下西式楼房一幢,坐西朝东,南北两侧都有悬挑阳台,花岗岩台阶,水磨石楼梯,室内为硬木地板,天花为石膏装饰。如今有多家南京市的机构在此办公。

成贤街两侧,尤其在中南段,有许多店铺、小吃店,大多是做东大师生的生意。成贤街上,本来还是有不少书店的,如今悠悠长巷,唯有从文昌桥过来的成贤街路口,还有一家文雅书店在苦苦支撑,店主是安徽涡阳人,他说,能开一天,就开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