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吃派饭

吃派饭

作者: 姚有贵2016年10月18日情感散文

吃派饭,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那时我还小,还是农业社时期。当时把乡叫公社,把村叫大队,把村民叫社员。

记得当时县上、公社常年有干部到生产队驻队蹲点,指导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实际困难。驻队干部中有一般干部,也有包括县长、社长等在内的领导干部。

那时,县里干部、公社干部调查农业生产等情况来到队上,就住在大队部;队上没有饭馆、没有食堂,也不专门为驻队干部办灶,驻队干部的吃饭问题一般是由生产队派到农民家里解决。队上派的时候不分谁家情况好谁家情况差,轮流分派。派到谁家,谁家就觉得是重要的事情,也是很高兴的事情。因为干部是公家人,不能慢待了公家人,能够给公家人管待一顿饭是很荣耀的。更主要的是,干部吃饭从来不是白吃,而是在饭后要给粮票和钱的,而且是在走时一定要结清的。

一般情况下,干部吃一天饭给四毛钱、一斤粮票,早饭晚饭各是一毛钱三两粮票,午饭两毛钱四两粮票。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少的收入,因为,我们队那时劳动一天挣的工分也就值三毛钱左右。有些条件好的人家在轮到给干部管饭时,就尽量给做一顿荷包蛋、烙油饼,有的人家自家没有鸡蛋,也要从邻居家借。大多数家庭就是家常便饭——包谷糁、发糕、高粱米、高粱面面皮、节节面(包谷面、小麦粉和在一起擀成的比较厚、切得比较短的面条)等等,当然,比平时精细得多。虽然饭中没有多少油水,但都吃得舒心、坦然、有滋有味。而且,在饭后,干部都是要把钱和粮票留下的,从来没有拖欠不给或者少给粮钱的情况。

干部坐在农家炕头,边吃饭边和农民拉家常,谈孩子、说生产,商量农村问题,无话不谈,农民觉得干部亲觉得干部好,信干部的、听干部的,干部成为农民的主心骨;干部帮农民解决了问题,农民把干部当成了自家人,干部回去时,农民把自家种的菜给干部捎一把,干部来村上时,有时把城里的水果糖给农民拿一袋,一来二去,有一些成为了亲戚,多少年都一直常来常往。

几十年过去了,社会进步了、经济发展了,楼堂馆所如雨后春笋,城市的高档酒店鳞次栉比,就连村镇的饭店、酒家也是越来越多。上面的干部到基层来,一般都是在摆放鲜花、摆着整齐划一的矿泉水的办公室、会议室里听汇报、看资料,而在农家小院、田间炕头很少见到干部的影子,即使来,也是在事先安排好的人家握握手、照照相,前呼后拥转一圈,走马观花,时间很短暂。在饭馆的时间比在田头的时间长,在KTV的时间比在农民家里的时间久,只留下汽车过后扬起的灰尘。有些村镇饭馆因为村委会、镇政府拖欠巨额招待费而难以为继。

现在想想,过去的派饭,让干部真正了解了农村、了解了农民,了解了农业;派饭,拉近了百姓和干部的距离,让百姓感到干部的亲近,感到政府的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