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的船
渡船划开了湖面的平静,风雅之音渐行渐近。据介绍,嘉兴南湖从唐代起,便以“轻烟拂渚,微风欲来”的迷人景色成为江南着名的旅游胜地。
宋代诗人苏东坡三过嘉兴,留下了“闻道南湖曲,芙蓉似锦张,如何一夜雨,空见水茫茫”的诗句;中唐诗人刘长卿、明大书法家董其昌都有赞叹南湖美景的诗篇和墨宝;清代学者朱彝尊对南湖情有独钟,一连写下了上百首南湖棹歌,把南湖的风景描绘得淋漓尽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八驻南湖,写下了十四首诗。另外吴潜、杨万里、方回、张岱、钱谦益等都慕名来游,吟咏不绝。
然而,在近代,真正让南湖闻名于世的则是那条诞生中国共产党的摇篮船。
渡船在湖心岛停泊,迎面见始建于五代时期的登眺之所——烟雨楼。据说当年南湖上晨烟暮雨,雾霭空蒙。“烟雨楼”一名出于唐朝诗人杜牧《江南春绝句》中的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我急急地登上了楼。伫立回廊极目远眺。此时虽天空放晴,但见岸边绿荫环绕,岛的四周烟柳摇曳,似乎也有点轻纱飘飘湖烟淼淼的感觉……低头看,俞平伯先生题写的“来许亭”寂寞地蹲守在那里。一百多年来,来许亭目睹了文人雅士挥毫泼墨的豪情;看见了南湖的风雅婉约;也看见了钱塘江的狂放粗犷……突然有一天,它意外地发现了一只船,一只极其普通的游船。从上午11时到傍晚6时,在细雨蒙蒙的南湖上,“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黑夜来临,渔火点点,船靠上了岸。此时,来许亭清楚看见了一叶刻有镰刀铁锤图案的大红色的风帆从这条船上徐徐升起……
如今,这只船定格在烟雨楼南面的岸边。
这只船长约16米、宽3米,它神情庄严,像一个阅人无数经事多年的长者,默默讲述着1921年的那个午后,12位党代表围坐在这只小船里,酝酿着如何为中国的独立、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幸福而壮丽出行的故事。讲述着90年前代表们如何毅然决然地将一把镰刀和一把铁锤组合在一起,并用大红色的底色将这两件金黄色的工具托起来的胆识和气魄。
90年的风云,90年的烟雨。在7月旗帜的召唤下,一群又一群的优秀分子前赴后继,从烟雨凄迷苇草丛生中的这条小船,到旌旗在望鼓角相闻中的井冈红叶;从刺破苍穹圆梦浩宇的神舟飞船,到军民一心生命至上的抗震救灾……中华民族,与时俱进,历久弥坚。
最后我们瞻仰了纪念馆。一张张黑白老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史料文物,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肝胆相照、同舟共济、不畏艰险、一往无前的场面。
从纪念馆的台阶走下来,映入眼帘的是广场上那一面中国共产党党旗的墙。这面墙,在湖波荡漾、绿柳如烟、鸟语花香的南湖上,折射出90年前7月的光芒,信念的颜色鲜艳如初。我们一行人,从80后到年近八十的所有党员都不约而同地留了下来,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并在这面庄严的党旗下郑重地举起了右手再一次宣誓……
离开南湖,再望南湖,我感到岛周环绕的柳丝,岸边苍劲的林木,水天一色的湖面,雕梁画栋的烟雨楼,汇集了岁月深处多少生动的身影啊!我想,湖心岛上的风雅之音像湖中的水,饱含内韵,悠远绵长。但革命纪念馆里中华民族的风骨伟岸,则像湖面的烟雨,虽润物无声,却锐不可当,它“风云世界,逢春蛰起,到处皆闻殷殷雷”(董必武)。这烟雨,深邃恒久,沁人魂魄。
党的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说过: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驻足南湖,体验到的不仅是湖面上似烟似雨的迷蒙苍茫,更有云烟氤氲大地后凝结成的镰刀铁锤的坚定信念和永存大地的红色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