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拎回家的春节

拎回家的春节

作者: 陈频2016年08月17日情感散文

合肥的家庭主妇们,对春节,似乎特别的敏感。一进入农历十一月,她们就好像嗅到年的气味,甚至还能听到年的脚步声。不用通知,不用催促,拎着篮子挎起包,打年货去!

合肥人说的打年货,包含的内容很具体,那就是为过春节,做好各项物质准备。

不知什么原因,打年货的第一件事,就是装香肠。大嫂子、老奶奶,三三两两,说说笑笑地来到菜市场。在一字摆开的猪肉案前,挑选自己中意的猪肉。装香肠,当以“座子”肉(即猪之臀部)为最佳。这“座子”,肥肉少,瘦肉多,装出的香肠,既好看,又好吃。遗憾的是,一头猪只能有两个“座子”,买的人又那么多,若去迟了,只能是徒手而归。

买好“座子”肉,就要赶快到装香肠的地方排队。长长的队伍,比香肠还要长许多。

装香肠的人真忙。接过猪肉,立即过秤,接着便是洗肉、剔骨、片猪皮,而后在砧板上,迅速地把肉切成拇指头大小的肉丁丁。放上食盐,撒点白糖。掺进葱姜,倒些白酒,三翻五抖,猪肉丁变成了肉馅子。其刀刃之锋利,动作之灵巧,直看得人眼花缭乱。

把馅子倒在装香肠的机械里,一打开电闸、轰隆声骤然响起,顷刻间,但见那油光水滑、红中见白的香肠,神奇地冒了出来。

总算办完了打年货的第一件事情,拎着沉沉的篮子,挎着鼓鼓的包,斜着肩膀往家走,挂满汗珠的脸上,红扑扑的。

自此,家家户户的阳台上,便会出现这样的风景,长长的晾衣杆上,缠绕着曲曲弯弯的香肠,红得发亮,红得滴油,一眼看去,恰似商店门前好看的灯饰。这香肠,好似拴在帷幕上的长绳,往阳台上一挂,哗啦啦,拉开了打年货的序幕。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打年货是件大事,更是件常事。尽管是零打碎敲,几乎是没有一日中断。腌咸鸭,是合肥多少年来形成的传统。而今农贸市场上虽然常有出售,精明的合肥人总认为,外面卖的,没有自家腌的好吃。这话,一点不假。自家腌的鸭子,不仅打浪(合肥土话,即除毛、清洗)得很干净,腌得咸淡适中,尤其是几次恰到好处的回卤,让其香味,十米之外,都能闻到。

既然是家里腌。最少也要三只五只。挑鸭,是第一道工序,麻鸭中的公鸭,个头大,肥油少,瘦肉多,理所当然地受到主妇们的青睐。放血、褪毛,三五只就是一小堆。因为太重,只好双管齐下——两只手都提着大包包,走在马路上,连人都被压矮了两三分。

猪耳朵、猪拱嘴、猪蹄子、猪尾巴,全是下酒的上品;鹅肫、鹅爪子,更是下酒的精品。说来也怪,本是长在同一个身体上的物件,其味道竟然各有不同。所以,一样都不能少。

正因为是上品、精品,买起来也就特别难。好在大妈妈、老奶奶多的就是时间。一大早走进菜市,东瞧瞧,西瞅瞅,一旦看中,立马讨价还价,认为合适的就买,若嫌贵,还可以再走几家看看。货比三家不会错。合肥的主妇们,都会这样做。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两个月下来,不愁买不到称心的东西。

合肥人对腌鱼,尤其重视,大约与“岁岁有余(鱼)”的吉祥语言有很大关系。腌鱼,最好在“大雪”节气之后。天气冷了,腌出来的鱼,不会闷缸。腌鱼,当然要挑大鱼,六七斤以上的为最佳。有这么重的大鱼,最少也有三尺来长,把这样的大鱼买回家,确实不易。身材不是太高的主妇们,大多是半拎半拖着。鱼,半身灰,人,浑身汗。

腌猪肉、猪肝,应该在腊月里进行,这其中的奥妙,连老奶奶也说不出原委来。反正老祖宗就是这么做的,若不然,为什么腌肉被称之为“腊肉”呢?买这些大件,应该算是力气活。五十岁上下的人,紧跟时代新潮流,拖着购物车,既轻松又时髦;六七十岁的老奶奶,仍然是保持本色,篮拎包挎,还十分得意地说:“这叫蚂蚁搬动太行山”,好大的口气。

到了腊月,打年货的人,越发地忙碌起来。一天要去菜市两三次。腌罢咸的买鲜的,买足荤的买素的。这个时候,你若在小区里走上一遭,一抬头,看到的全是腌货。鸡鹅鸭只,猪羊牛肉,长长短短、方方圆圆地挂在阳台的晒杆上,活脱脱一排编钟,阳光下,无一不闪烁着光芒。可以想像但等除夕那合家团聚的时候,这“编钟”“奏”出来的,肯定是最迷人的春节交响曲。

真该夸夸这些辛劳的主妇们。是她们篮拎包挎,硬是把如此多的年货,一天又一天,“搬”进各自的家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春节,是她们拎回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