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 沙家浜感怀

沙家浜感怀

作者: 曹乾石2016年07月05日抒情散文

“朝霞映在阳澄湖上,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全凭着劳动人民一双手,画出了锦绣江南鱼米乡……”红色经典《沙家浜》里郭建光那一段铿锵而舒展的唱词,成为我心中永远的深刻记忆。

我曾在芦花放、稻谷香的时节踏上过这块许多新四军战士浴血奋战过的红色土地。当一个真真实实的沙家浜出现在眼前,辽阔的芦苇荡、春来茶馆、民俗文化馆、新四军史料馆……红色江南令我耳目一新、身心震撼。

彼时,燥热仍萦绕于身周,游客穿着短衫薄裤。而常熟沙家浜千亩芦苇如墙,漫天灰鹭纷飞,蓝天晶莹剔透,翠绿的芦苇荡野性横溢,令人胸臆舒展辽阔,不觉身心都凉爽下来了。泛舟湖上,穿梭于浩淼宽广、沟汊纵横的芦苇荡间,不时涌入眼帘的还有荷花流红、菱角飘香、鸥鸟飞翔、虾鱼跃水、碧叶连连的别致景物,令人沉醉。回想当年新四军战士在芦苇荡中的艰难岁月,深深感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离开辽阔的水面,沙家浜的千亩芦苇湿地,也是水鸟飞越、绿叶摇曳——这里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这里就是60多年前,新四军伤病员休养的地方;就是木舟飞越,转运新四军军械所、报纸印刷厂的红色历史发生地!恍惚间,岁月流转,郭建光们矫健的身影又一次次铿锵现身、英武而真实,撼人魂魄。漫步沙家浜,红色江南的点点滴滴,围拢而来,浸润着我的视觉、听觉、触觉。

沙家浜竟如春天般喧闹、活泼。数百米长的青石板,好一条风情街,简直就是精华版的“红色江南”全貌。古街两边,酒肆的旗帜高扬招展,青砖灰瓦的民宅,爬过墙头的爬山虎,古老的马厩牛棚,年代久远的茶馆,上百年历史的油坊,甚至还有门面狭小的昆曲剧社……目光越过建筑物,隐约可以看到芦苇荡的碧绿身影。

“垒起七星灶,铜壶煮三江;摆开八仙桌,招待十六方……”熟悉的歌词和旋律在耳畔缭绕旋回——当地“沙家浜艺术团”的“阿庆嫂”,风采和嗓音好似当年掩护新四军的阿庆嫂。此刻,阵阵扑鼻的香味,又勾走了我的注意力:盐水芦根、水红菱、扯篷豆腐干、碗花海棠糕、烘干粑、茴香豆……品着这些琳琅满目的各色美味吃食,你就是走进鲁迅儿时的记忆,走进汪曾祺的笔下,走进陆文夫的书籍,怕是也没有如此丰盛,这般齐全!

街边卖的芦花、芦杆编织的艺术品、芦花靴、芦花枕、藕干条,用剪纸艺术为游人“照相”的民间艺人……这一切,竟使我有了强烈的历史时空交错感。我忽然想,假如当年的新四军战士的后代,此刻来到这里,该是怎样的激情奔涌。在充满江南风情的民俗文化馆、水乡农具展馆、沙家浜史料馆,我看到了谭震林用过的手枪、皮箱,叶飞办公用的马灯、钢笔,夏光用过的笔记本,新四军老战士握过的歪脖子机枪,伤病员用过的药箱、绷带。走进着名的“扬帆书屋”,主人不在,看店的是一位清丽娉婷的江南少女。我发现了一件非常难得的文物,册页发黄、年代久远的旧杂志——它就是当年全文刊发汪曾祺执笔的《沙家浜》剧本的刊物。杂志用厚厚的透明塑料薄膜严密包裹着。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沙家浜的历史。我想,是新四军烈士的鲜血,染红了这块土地;是一代又一代有志人士的拼搏奋斗,才有了沙家浜美好富裕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