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瓮
儿歌曰:三爷爷,去拉瓮,一路小心就怕碰,走过一座石头桥,咯嘣,仨瓮烂了一个瓮,又过一座木头桥,咯嘣,俩瓮剩了一个瓮,小小心心到门口,咯嘣,仨瓮一个也不剩。
先前的农村,庄稼人盛粮食,一般是草编的粮囤。后来鼠患盛行,往往把草囤咬破,人们只好用缸和瓮来盛粮食,尤其是口小肚子大的陶瓮,烧制简单,价格便宜,深受农户的青睐。
盛粮食的瓮,一般由黄泥烧制,体积硕大,壁薄易碎,不易运输,窑主不到村上销售,需要者要单独雇车到集市或窑上去拉。因此,通往乡村的土路上,就会经常看到一排排拉瓮的车队。有的一车拉三只,有的一车拉五只,还有的一车上下两排拉七八只的,看起来很是险绝。
拉瓮时,装车可是个技术活,瓮的摆放要对称,缆绳要刹得紧,瓮与瓮之间要隔上些松软的夹层,不然一个破绽就可能使一车子陶瓮变为一堆残瓦碎片。
当时,乡间的道路凹凸不平,车辙,石块,水坑充斥其中,过沟过桥,上坡下坡,拉瓮更要讲求技巧,一不小心引起的颠簸,都可能造成整车陶瓮的损毁。有经验的拉瓮人,懂得掌握步伐不快不慢的火候,太慢太专注会费力不赶路,太快太用力又会引起车子的剧烈颠簸,因此,不快不慢,不松不紧,成为拉瓮人的诀窍。
这使我想到一则着名的佛教故事:有位琴师请教佛陀,修行应该怎样用功为好?佛陀问他平时弹的琴弦是松还是紧,那人答道:要想演奏出美妙的曲子,琴弦既不可太松,也不可太紧,太松则音色低沉晦涩,太紧则音色急切高峻,都无法弹奏出动听的音律。佛陀告诉他,修行也是一样,太松会流于懒散,太紧会过于执着,都不利于心性的修养。
不快不慢,不松不紧,或许对我们的生活与养生,都有启发吧!
上一篇: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