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情感散文 > 甲午祭

甲午祭

作者: 慕耕堂2016年06月30日情感散文

2014年,又逢农历甲午。沧海桑田,甲子两度。

120年,时光不曾止步,历史不曾忘却。

盛夏时节,我随团去威海刘公岛,找寻一份独属甲午的民族记忆。尽管,这记忆,无比惨痛。

刘公岛位于山东半岛最东端的威海湾内,人文景观丰富独特,既有上溯千年的战国遗址、汉代刘公刘母的美丽传说,又有清朝北洋海军提督署、水师学堂、古炮台等甲午战争遗址,还有众多英租时期遗留下来的欧式建筑,素有“东隅屏藩”、“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等美誉,是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全国着名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碧浪万顷,海风习习,海鸟翩飞,马达轰鸣,在旅游码头乘船,十五分钟许,即可达该岛。在平原地区生活惯了的我,对于大海,向来有着非常强烈的渴望之情。一上船,我就有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大海的辽阔胸襟和水天苍茫的壮观总让我钦慕不已。

我时而透过船舱、时而站在甲板,我觉得有些目不暇接,我要多视角地看看大海。我看着马达激起的雪白浪花,看着从船边不时飞过的翩然鸥鸟,听着身边游客的啧啧赞叹,我不时举起相机,捕捉那些难忘的转瞬而逝的美丽画面。一时间,我觉得这船恰是一艘记忆之舟,它在时间的长河之中逆流而上,不断打捞起那些曾经泛起生命涟漪的折戟沉沙,然后,让我默默辨认人生过往。

上得岸来,在导游带领下,我们直奔本次活动的主展馆——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该馆是一座全面展示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性展馆,构思大胆,造型独特,创造性地将象征北洋海军舰船的主体建筑与巍然矗立的北洋海军将领塑像融为一体,被誉为“20世纪中华百年建筑经典”。

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馆”高大牌坊巍然屹立,极具视觉冲击力和精神震撼力的雕塑海魂,手持望远镜岿然不动的海军提督丁汝昌……不朽的雕像,高昂的头颅,凝重的面容。120年光景,千里烟波,东流入海,滚滚的甲午风云在身边依然激荡不已。

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一个个北洋海军将士的英名,一件件甲午战争时期的武器装备,一件件从沉睡的海底打捞起的舰船文物标本,一幅幅反映甲午战争的巨幅油画,一个个震撼人心的战争场面,在我眼前徐徐展开之际,我心中总涌动着一种别样的情怀、感触和震撼。刘公岛,在我眼前,慢慢摊开时光的芒刺:这小岛,既是腐败社会的见证,又是一代英烈的化身。

我置身甲午海战演示厅,目不转睛地观看目前国内最大的动感平台和全景式数字影院:丰岛海战、黄海大战、刘公岛保卫战等系列战役的大幕渐次拉开,置身其中,眼前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水柱冲天,烟雾浓重,此起彼伏,仿佛置身于百年前那场惊涛骇浪之中,真切体验到了甲午战争的悲壮惨烈。我如此近距离地接触甲午海战,这种真切的感觉远远超出我在史书中读到的文字,在银幕中看到的画面。

刘公岛曾为清北洋水师基地,中日甲午之战,曾在这里上演过悲壮一幕。甲午海战,既是日军在山东地区的最后一战,也是北洋舰队生死存亡之战。

因援军久盼不至,刘公岛形势恶化。为不让受伤军舰落入日军之手,1894年2月9日,无奈之下,丁汝昌炸沉了靖远舰,并在定远舰中央装上火药,将其炸毁。2月10日,誓与军舰共存亡的右翼总兵、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自杀身亡,年仅44岁。

刘步蟾之死,丁汝昌悲痛至极。2月11日,东泓炮台失守。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他悲愤欲绝,拒绝了日军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的“劝降书”。1895年2月12日凌晨4时,丁汝昌饮下满满一杯鸦片。鸦片药力慢慢发挥作用。深冬的太阳露出海面,丁汝昌以身殉国,时年59岁。2月17日,刘公岛炮台升起日本旗。曾一度威震远东的清朝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没。

腐败的清政府却把宁死不降的丁汝昌作为战败的替罪羊,下令交刑部治罪,丁汝昌殉国后,棺柩加三道铜箍捆锁,以示戴罪,砖丘于其原籍村头不得下葬。宣统二年,丁汝昌才得以昭雪。

英雄末路,回天乏术。面对死亡的强大威压,坦然接受视死如归是一种选择,趋炎附势苟延残喘也是一种选择。或许,生命以何种方式存在,远比生命本身重要。

于是,有人永垂青史虽死犹生。有人,却被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架上。

远去的炮火,直到今天,还在耳边回响。温热重生,刺痛了黑暗。一发炮弹,一把大刀,血流之处,有多少头颅倒下?有几片海水染红?谁的姐妹,谁的兄弟、大伯大婶,受命于世,又以怎样的方式离去?

发黄的卷册,简约的文字,谁的梦想与野心?

往事如风,吹过,不会无影无踪。

我在博物馆里行走,在刘公岛上漫步。历史与现实,昨天与今天,铭记与遗忘,感觉很多东西将我层层包围。年年海风,吹来的是对历史的不停重读,唤醒的是对过往的惨痛记忆。

人间正道沧桑,历史自有公断。毛泽东在民族危难之际,曾气吞山河地宣示:“我们中华民族有同自己的敌人血战到底的气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光复旧物的决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

殉国的英魂似乎刚刚离去,他们的叹息似乎还清晰可闻。我从千里之外赶来,只为捡拾那份记忆。

当我徜徉在民族多难的近代史中,我常常想,这是一个怎样的民族?这是一群怎样的英雄?是什么力量在苦苦支撑着这个古老而神奇的民族立于世界万邦之林,生生不息?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源远流长、历久弥新?

当我跋涉在威海卫这片山野川泽之中时,我似乎有了一种发现,我觉得有种特殊基因,在支撑着中华民族一次次地从灾难中奋起,这基因就是伟大的爱国主义,就是誓死不屈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甲午殇,国之殇。不忘国耻,知耻奋进。英魂不散,记忆不锈。

我深信,那些在时光长河中渐行渐远的事物在我眼里不会褪去颜色。威海卫,这个夏天,我来了,我听着闻一多先生唱着《七子之歌》来了,我满噙热泪来了,我要让这些带着生命余温的事物永远定格在我记忆深处。

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120年前的大清。在全国上下戮力奋进,全面实现中国梦的今天,我们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在我们伟大的复兴之路、追梦之旅上,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让民族精神薪火相传,让梦想的车轮在民族复兴之路上奋勇前行。

梦在前方,路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