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轱辘
儿歌曰:咕噜噜,摇轱辘,摇上井水一笆斗。端起笆斗的水,喝进小小的嘴,小小撇了撇嘴,唱一段轱辘曲,曲子唱给老井听,老井的水儿清又清。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用不上自来水,吃水用水全部来自巷内街边的水井。北方地区地下水深浅不一,水位较浅的,人们可以直接用扁担打水。打水人抓住扁担的一端,把另一端的水桶放进井中,一摇、一晃,水桶在井里翻一个筋斗,就装满水了。打水人用力提出水面,再如是放入另一只水桶,然后担起扁担健步如飞地挑走。这种操作简单直接,不怎么费事,也用不到轱辘。
水位较低的地方,一般井都比较深,用扁担打水或者用井绳取水就不方便了。人们就把水井安装上轱辘,用来打水。轱辘是镶嵌在井壁石板上的一个能够转动的木头圆轮,把圆轮上缠绕上绳索,圆轮一端连接一个直径更大的摇柄,摇动手柄就可以操纵绳索上下打水,长长的绳索缓缓放下,汲水后使劲摇轱辘提升到井口。因此,有人创造了一句歇后语:打水摇轱辘——抓住把柄了。
用扁担打水,需要技巧,弄不好把水桶掉到井中的也不少见;用井绳栓上水桶提水,害怕失足掉进深井不说,还会被井绳把手勒的红肿脱皮。摇轱辘虽则麻烦些,然而毕竟省力,把圆轮摇上摇下的,也十分有趣,深得我们这些孩子们喜爱。
绿荫树下,古井台前,抚摸着老旧的轱辘,品尝着清凉的井水,不得不佩服先人的智慧,把直来直去的,费力的,不好操纵的,改变为圆形的,曲线的,就好操纵了,就省力了。或许,这就是传统哲学“曲以直对”“直以曲对”在现实中的具体应用吧。
上一篇:美而细微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