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哲理散文 > 有所“畏”

有所“畏”

作者: 王心璞2016年05月18日哲理散文

德国哲学家康德曾经说过:“人世间有两种东西令我敬畏,一是头顶深邃无比的天空,一是人间的道德准则。”深邃的天空是自然的奥秘,尊重自然,是行为上有所畏惧。道德准则是心灵的约束。尊重道德,是精神上有所畏惧。如果失去了对自然的畏惧,以为人定胜天,为了眼前的利益对森林乱砍滥伐,大自然带来的将是黄沙肆虐、气候变暖的报复。如果失去了对法律道德的畏惧,无所不为,自以为天下第一,带来的将是人们的不屑与唾弃。

首先,人们应该敬畏自然和尊重自然。

敬畏自然,最重要的是应该敬畏生命和珍爱生命。曾经有十三名登山者一起登珠峰,但在距峰顶300英尺时,一名登山者却果断决定返身下山。为什么他会在距峰顶一步之遥的地方选择下山呢?作此决定的原因是他预定最佳返身下山的时间是下午两点,虽然只要45分钟的时间就可以到达峰顶,但返回的时间就会超过安全时间。但同行的十二名登山者却无法接受他前功尽弃的想法,选择继续攀顶。最终这十二人因错过了安全返回时间全部葬身于暴风雪当中。当时峰顶就在举目所及之处,挺过去就是成功,此时退缩确实可惜。但一味前行丧失了安全下山的时机,让自己失去了宝贵的生命,不禁让人叹息。

其次,人应该畏惧法律,尊重道德。

有所畏者,是能遵守准则之人,是能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之人。在电视剧《天下粮仓》中,米河的父亲临终前对儿子说:“无畏,不是什么都不怕,而是怕该怕的。”怕该怕的,在法律和道德允许的范围之内做想做的事。

清代着名的廉官河南巡抚叶存仁为官三十余载,甘于淡泊,毫不苟取。离任时僚属们为避人耳目,用小船载了一些礼品,趁深夜无人给他送去。叶存仁见此情形赋诗一首:“明月清风夜半时,扁舟相送故迟迟。感君情重还君赠,不畏人知畏己知。”婉转而坚定地拒绝了来人。他在对世俗人情道德的思索中,体会到“畏”的境界。他用正确的言行维护了自己品格的尊严。

孔子有云: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孔子又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由于有“三畏”,君子在行为上必须要顺从“天之所命”。必须要以“大人”的人格为榜样,必须符合“圣人之言”的要求。如此一来,他就可以做到“内省不疚”。显然,恰恰因为“君子”的这种“有所畏”,他才会“不惧”。反言之,“君子”之所以“不惧”正是因为他“有所畏”。

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人生之中,无论任何人,都要心中有所畏惧,都要有道德约束。只有规范自己的行为,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保持清醒的头脑,认真审视自己,方能奔向成功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