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优美散文 > 秋风秋雨莫秋愁

秋风秋雨莫秋愁

作者: 霍雨佳2016年05月09日优美散文

一阵秋风起,落叶四处飘,秋风似乎真的很无情。深秋时节,红衰翠减,百花凋零,“枯藤,老树,昏鸦”,更容易让人触景生情,忧愁缠心。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身临草枯叶落的秋天,心中常有凄凉、苦闷、垂暮之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悲秋”情绪。

“悲秋”是怎么回事?秋季的气候和物候为什么容易引发伤感呢?

不可否认,描写或感悟秋景的文学艺术作品对人们确实有一定的影响。像欧阳修的《秋声赋》,就是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和万物的凋零,并且联想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感叹;“寒蝉凄切……骤雨初歇”,柳永在初秋的阵雨中感受到了一种凄苦之情;“已觉秋窗愁不尽,那堪秋雨助凄凉”,而《红楼梦》中的这两句诗,更是写尽了秋日的凄凉和忧愁。

当然,“悲秋”情绪的产生,也有一定客观的生理因素。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在人大脑的底部,有一种叫松果体的腺体,能分泌出一种“褪黑激素”,这种激素能诱人睡眠,使人意志消沉,产生抑郁、不欢之情绪。夏日里,由于阳光充足,这种“褪黑激素”分泌较少;入秋以后,由于日照的时间减少、强度减弱,这种激素会有较多的分泌。如果是秋风秋雨的天气,日照几乎没有,那么“褪黑激素”就会大量增多。而“褪黑激素”的增多,则会使人甲状腺素和肾上腺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人体细胞就会“偷懒”,人的心情就容易低沉消极,精神也更容易萎靡不振。

这就是古人说的“天昏昏兮人郁郁”。因此,在秋天,尤其是秋雨连绵的日子,除了容易“秋燥”,人们也容易产生伤感情绪。

此外,“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的骤然下降,会使人体的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受到抑制,导致内分泌功能的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慌、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这些均有助于“悲秋”情绪的产生。

如何走出“悲秋”情绪呢?

首先,多读一些主题积极向上、昂扬的文学作品,少看一些凄凉、感情缠绵、充满失意情绪的文学作品;同时,多参加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丰富、愉悦自己的生活,从而在心里把秋天当作是“不似春光,胜似春光”的美好季节,这样的话,“秋愁”也就难有立身之地了。

其次,用饮食和光线滋养好心情。早餐一定要吃好,经常不吃早餐的人会无精打采,意志力也相对薄弱,容易感染“悲秋”情绪;注重养心和养肝,多喝玫瑰花或菊花茶、莲子茶,有清肝解郁的作用。多吃莲藕、红枣、龙眼等,有助于养心安神;居室要保持良好的光线。秋雨连绵之时,晚上要增加光照,从而抑制人体“褪黑激素”的分泌。

最后,用积极工作或活动的方法,转移对“秋”的注意力。一旦把精力集中到工作上,自然就能使人忘记许多忧伤和愁苦,包括“悲秋”情绪。而体育锻炼和外出游玩则能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积极的化学变化和心理变化。而倾诉和乐观幻想也很重要。向亲人好友倾吐心里话,有益于减轻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