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 武陵仙山怀想

武陵仙山怀想

作者: 邱平2016年04月28日抒情散文

山,还是那座山;名,却非那个名。我深知,这是黔江人特别失落也特别纠结的地方。

自古山以名传,山名的演化史,常常也是一方山水的文明史,三山五岳概莫能外。也正因如此,任何依山而居的人们,都对山名有着难以稀释的情怀。在这一点上,黔江人愈发体会深切。

黔江人守望的山名为“武陵山”。这一来自于唐天宝年间玄宗所赐之名,迄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其间的内涵和情感恐怕不是几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如今退而名曰“武陵仙山”,于情于理于民俗于地主心态,当然是五味杂存。究其原因,是21世纪初遭遇异地抢注“武陵山”旅游商标,不得不如此。不过“武陵”二字仍保留着厚重的底蕴,“人”与“山”组合的“仙”,倒是平添了许多神秘。

作为黔江人,我对仙山怀有一份特殊的情感,这份情感来自无论时空怎样变幻,而她仍就拥有的得天独厚、从容不迫、灵性十足;来自于曾经的寺观林立、香客如云的历史传承;来自于她具有的禅意、宁静与庄严!

闲暇时我喜欢去武陵仙山看山。站在仙山高处,犹如一个观景台,放眼看去,山川形胜,起伏有致。映入眼帘的是形态各异的山峦和浓浓绿荫掩映着的森林,层层叠叠的山,层层叠叠的绿,以及巉岩断壁所构成的画卷,气势磅礴。间或的庄稼、低矮的房屋点缀其中,使整个画面更有神韵。透过绿叶婆娑的树梢和奇形怪状的山峦,是湛蓝的天空,既洁净、澄明,也瑰丽、丰盈。徜徉小径,山花、清风、绿意铺天盖地!每每此时,总不由感慨大自然的奇绝之力与造物主赐予的人间大美。山者,无论形态怎样变化,都以超越地面的俊朗神采,与河流的低伏柔波,构成对比的辩证美学。武陵仙山,本就因为神工造化而美不胜收,加之故乡情怀,自然目之所及,都是无尽贴心的喜爱。或许,正是因为太贴心的缘故,每当逃离众声喧哗,面对苍茫武陵,内心是安祥的,思绪是恬静的。我默默感受仙山的静穆,在这质朴而又清幽的环境里,吐故纳新,游目骋怀,享受着“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的轻松与惬意。

仙山的主峰玉笋峰,孤峰飞峙、“笔”立万屻,百步九折、猿猱愁渡。峰顶曾有一观,名曰“真武观”,引来香客云集,参玄悟道;文人墨客,竞相为赋。伫立其峰,虽残垣在目,却神游万仞。北宋名相寇准当年游览此山后赋有绝句《武陵景》:“武陵乾坤立,独步上天梯。举目红日尽,回首白云低。”道出了仙山之险峻与玄妙。

登临绝顶,无论俯仰,均觉豁然。极目所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全是山,山头连着山头、山峰叠着山峰,重峦叠嶂,碧海涌动,似乎雨后春笋,负势竞上。大自然鬼斧神工,把仙山雕塑得既有仙子的伟岸雄姿,也有仙女的轻盈妩媚。撒播在山间的茂密丛林、葱笼庄稼和烂漫山花,把整个仙山妆点成一幅幅神韵各异的写意画,呈现在蓝天之下,铺展在大地之上。在云雾、大山和森林的怀抱中,间或还能看见形单影只的农人在田间劳作,与周遭的景物精妙地融为一体,成为风景中极其生动的一个点,虽渺小、平凡,却又怡然自得。

远处是八面山,山分八面,扇形铺展。奇峰轮廓分明,苍树绰约弄姿。阳光明媚时,金碧辉煌,璀璨夺目,恰似连绵不绝的苏锦蜀绣;烟雨朦胧际,云缠雾绕,若隐若现,仿佛缥缈沉浮的海市蜃楼。清人邵敦集古代名人诗句赞曰:“横云照染芙蓉壁,八面风棂漏隙光。晴影有时还缥缈,暖丝无力自悠扬。”描绘出黔江十二景之一“八面兴云”的诗情画意,若非亲临其境,绝无此等感悟

近处是相公岭,岭呈一梁,比肩排开。石笋柱天而立,怪石壁立如黛。云蒸霞蔚时,万物风姿绰约,神秘莫测;星星点灯际,半山岚雾若烟,静穆唯美。古人赞道:“平川一望树依依,风卷烟霞上紫微。山拥翠鬟当户立,鸟还青嶂拂屏飞。岚光暗淡迷秋壑,野色溟蒙隐夕晖。自有乘风随羽客,更于何处学忘机。”深味其意,道尽羽人烟鬟之意境,留下无尽怀想之禅机。

此外,梵音袅袅的香山寺,流水潺潺的构树河,蜿蜒曲折的319国道,以及稍远处的黔江城,全都隐藏在山脚下,延伸到视线外。山中不时有三五户原住民修建的旧式吊脚楼掩映在森林中,零星地散落在半山腰,与群山和谐相处。

每每找寻有关仙山的宗教文化史,一些现象常常令人惊叹。那些在史书中能够查阅,在民间口耳相传的故事充满传奇,仿佛非常遥远,却又像萦绕咫尺。

往事越千年。东汉年间一道人云游至武陵山,感其险峻清幽,乃留下在玉笋峰主持修建真武观;明道衰佛兴,万历四十年,黔江知县杨再栋责成清园和尚在此主持建庙,改名“武陵古刹”,山顶不足三百平米的四块小坝,依势建造,四周悬空约丈,建房屋125间,容四百余人。无论明月清风夜,还是云雾缭绕晨,远远看去,恰似琼楼玉宇。建者为僧,造者为观,佛道同殿,蔚为奇观。之后数百年,又陆续修建了八大寺庙和48座土地庙,以其神奇和灵验吸引络绎不绝的香客。繁盛时,曾与四川峨眉山、贵州梵净山齐名。《酉阳州志》载:“寺僧恒数百人,常住半足,向数年一启戒坛,远近缁流,奔赴不绝,香火之盛,殆甲全州。”其人潮鼎沸,香火旺盛,可见一斑。可惜在那“破旧立新”的年代,这道远近闻名的文化风景终究没有逃脱厄运,千年古刹拆毁于一旦。而今仅留残垣,“武陵古刹”山门尚存,“玉笋凌霄曾向瓶中靡珠露,山环皓月好泛钵里现昙花”镌联可证。

尽管如此,由于传说中的灵验,此地依然充满着神秘,仍然吸引着远远近近的信徒前来拜谒。近年来,当地人在山上搭建了一个简易的棚子,设置了神龛。一尊佛像,一柄香炉,一只果盘,简简单单,却不乏神圣。山脚的香山寺住持经常派和尚、居士上山主持香客焚香设拜,使得香火得以继续传承,香烟缭绕,神秘依旧。木鱼的槖槖之声,香客的虔诚祈祷,昭示着仙山的庄严,让人心生敬畏;来来往往的文人墨客,让这些山峦有了许多人文气象,也更加充满生机。

仙山脚下的香山寺,原本只是真武观的脚案,名曰接引殿。也是累毁累葺,解放后还一度成为工农乡政府所在地,本世纪初才重新修缮开放。香山寺背靠武陵仙山主峰,面对一条缓缓流淌的小河,负山抱水,曲径通幽。虔信中国神秘文化,懂得风水的人坚信这是一块风水宝地。所以,尽管寺庙多次被毁坏,后来一当获准恢复寺庙,宗教人士坚定不移地仍在原地修复。寺内仍是四合天井,连建筑风格也没什么改变。宗教管理部门和香山寺的几任主持为此可是煞费苦心。

虽然香山寺并不大,但香火旺盛,信徒众多。在寺内那些大大小小的香炉里,每天都跳跃着神秘的香烛纸钱燃烧着的火焰,节奏分明的暮鼓晨钟,感应着十方世界,令每一位修行人虔诚向佛,也给许多世俗之人带来少有的平静。其实,无论僧与俗,无论渐修与顿悟,烦恼与解脱总是相伴而行。我相信许多人都不是因迷信而来,而是虔敬礼佛,诚心向善,果能如此,功莫大焉!

除了香山寺和真武观来来往往朝圣的香客,仙山多数时间是宁静的,来这里的人都会静静的,轻轻的,好像生怕打破她的宁静。如果你喜欢喧闹,会觉得很枯燥,但对于好静的人来说,却是一个美妙的去处。每当体味到那特有的静谧,无不心生感动。大自然的各种声音都那么清晰,那么独特,充盈着诗情画意,氤氲着撩人魂魄的禅意。晚清名臣张之洞当年拜谒此山时留联云:“尚爱此山看不足,每逢佳处辄参禅。”佳处参禅是需要宁静的,或许是太喜欢这里的宁静了,我有时多少有些担心,如果某一天这宁静被打破,自己的内心会不会变得失落。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诚如斯言,武陵仙山不高,却因其神秘的佛道史,自是仙韵独具,非同一般。是故,仙山风云际会,跌宕千年,聚集天地灵气,使其“仙气”连绵,从而在历史的脉络里留下了这些永远的文明遗迹。而在今天,这些遗迹正以其灵性汇聚起新的能量,召唤虔诚的信徒前来修葺她曾经的沧桑,复兴她的庄严,以灵魂的虔诚去顶礼、去拜谒。

仙山给了我许多怀想。时至今日,她宁静依然,灵性依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