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折桅子滩“对我来”

折桅子滩“对我来”

作者: 陶灵2016年04月22日现代散文

忠县下游约25公里处的江心有一条大石梁和一个沙石碛坝,把川江分成两个河道,其中北岸河道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礁石,根本不能行船,南岸河道可以通行,但有一山岩伸入江中,阻碍江流,形成紊乱的泡漩和贴湾水,不能完全冲走上游冲来的沙石,堆积在左航道成为浅滩,上水轮船容易搁浅。自古木船从右航道下行,泡漩水常改变航向,即使船头不撞上山岩,往往桅杆和船尾会被山岩折断,毁船无数,船夫称这里为折桅子或折尾子滩。

宋孝宗时期(1163年),古人凿去了折桅子的一只坳角,木船被折撞的状况稍有改变。

时光荏苒,600多年过去了,折桅子滩又不知损毁了多少船只。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忠州刺史甘隆滨决心整治折桅子滩,用生铁铸造了12口大钟,沉入折桅子滩山岩前的江底,使河床变粗糙,减缓流速,减少泡漩水。沉江铁件铸成钟的形状,是甘隆滨经过了一番研究的,一块同样重量的铁,铸成钟的形状体积当然大得多,河床的粗糙程度增大了,改变水流的效果会更好。甘隆滨的沉铁办法是川江治滩中的一个首创,这种改善流态的理论,仍用于当代航道治滩中。

甘隆滨指挥把铁钟沉入江底后,并没完事,还亲自乘船探寻航道情况,上下往返折桅子滩多次。几天后,他摸清了水的流向,找准一个航标点,在伸入江中的山岩石壁上,刻下“对我来”三个大字,引导行船对准驶去,减少撞头折桅、折尾的事故。

为科学根治折桅子滩,从1964年起,川江航道处技术人员开始观测河道演变情况,收集相关地质与河床资料和水文数据,把资料和数据提供给水工科研所,进行河工模型试验,最后确定了“筑坝导流”的治理方案。这个坝筑在折桅子滩山岩前的上游,从岸边伸入江里44米后,成150度夹角再建76米,外形像一个丁字,称“丁坝”。1969年12月6日,长江航运公司六六一工程指挥部开始砌筑,石料在附近的岸边开采,用起重机装船后运来,又用起重机抛堆坝体,人工再配合表面砌筑,坝高9米,坝顶宽5米,工程量为15900多立方米,1970年3月31日竣工,施工期近4个月。

丁坝建成后,江水主流挑离了山岩伸入江中的凸嘴,水流顺畅,泡漩水随之大减,上游冲来的沙石被顺畅的江水带走了,左航道堆积的沙石浅滩经过疏浚后消失。经过两个水文年的河道演变观测,折桅子险滩得到了根治。1973年3月重庆水位在零下0.65米时,轮船安全过滩。折桅子滩筑坝导流整治成果,在1973年秋着名的广交会上展示,得到国内外参展者好评。

折桅子滩丁坝在1970年建成后的十多年时间里,经过江流冲刷,坝头部分被冲毁,左航道又出现了浅滩,航道整治部门即时进行了修复和加固。1998年川江特大洪水后,又对部分损毁坝体进行了修复。但这些情形都无大碍,没有完全影响航行。

折桅子险滩经过古代第一次治理后,费尽周折,终于在800年后得到科学的根治,整个周折过程,是众多川江险滩治理的一个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