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重庆传统年货备些啥

重庆传统年货备些啥

作者: 杨耀健2016年04月22日现代散文

春节是人们最重视的节庆,一般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忙着筹办年货,及至临近春节,基本筹办就绪。老重庆人置办的年货内容,大致如下:

主食品

白米饭不可少,起码的要求。惟重庆地区旱田多,水田少,大米需要从外地补充。据《雍正朝奏折》第九辑管承泽奏折称:“夔州、保宁二府及其余府属有产米地方,俱装至重庆出卖。”乾隆《合川志》卷十《街市》记载,合川当时已有米市。在本埠较场口,地名就有小米市、杂粮市。大户人家,早在秋收后已购买新米。升斗小民,则到年前手头有点活钱,才去米市购买一些。

汤圆象征合家幸福,团团圆圆,老重庆人过年要包汤圆,糯米亦不可少。因其价格高于大米,居民购买数量不多,意思一下而已。老重庆人吃汤圆,习惯在大年初一早上,而并不在元宵节。因为重庆冬天阴冷,汤圆粉磨制后久放要发霉变质,得趁新鲜吃。元宵节那天也吃,但那是初一的剩余。

第三种必备主食为挂面。据老人们回忆,大年夜守岁不免冻馁,半夜三更家长煮一大盆鸡蛋挂面,众人分而食之,妙不可言。那时没有机器加工,手擀面皮,用刀切成细条,在室外风干,所以至今有人将机器面称之为切面。挂面春节不上桌,用于救急。旧时物资匮乏,量入为出,每天做饭有定量。国画大师齐白石照说有钱,但家中人口多,每天由他亲手舀米,不多不少。春节期间遇有不速之客上门,可下碗挂面来应付。

副食品

首推猪肉。重庆附近养猪大县不少,自给有余,每届年关,老市民喜欢自制腊肉香肠,农贸市场购销两旺。年前再割两刀新鲜肉和猪杂碎,届时由主妇大显身手,八大碗九大碟,足证家门兴旺。老板年终请雇工打牙祭,肥肉煮得半生不熟,狮子头硕大,照顾伙计们打包带回家去。

年夜饭桌上有鱼,象征年年有余,必备。重庆两江环绕,鲫鱼、鲢鱼、草鱼、鲤鱼、鲶鱼、青鱼甚多。早买相对便宜,养在水缸里,若是没气了,捞出来用盐腌起来,下锅时说不定更入味。海产品不利于长途运输,过去少见。鸡、鸭、鹅、牛、羊肉可烧可炖,要买。板鸭、缠丝兔、卤鹅均为不错的下酒菜,要买。

家中自备小食品不可或缺,瓜子、红苕干、炒豌豆、炒胡豆,早早装在瓷罐陶罐内,亲友来访,佐以茶水,比干坐着愉快得多。春节结婚人户多,红枣、莲子、花生、桂圆象征早生贵子,也要花点钱。据史料记载,核桃、榧子、松子、腰果、栗子、榛子等干果均在本埠交易范畴内。

普通人家虽不能奢望高档山珍,但木耳、黄花、竹笋之类还消费得起。据史料记载,本埠常年输入和交易的大宗山珍有竹荪、燕窝、香菇、银耳等。

糖果糕点及水酒

老重庆自古产糕点。白居易在忠州(今忠县)任职时,赋诗《寄胡麻饼与杨万州》云:“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得看似辅兴无。”春节免不得应酬,本埠特产的桃片、芝麻杆、云片糕、米花糖、绿豆糕,用草纸包装成长方形,上覆红纸,走人户时提上一两包,绝对大气。

水酒方面,嗜好者必备高度酒,说低度酒有水臭味,难喝。所选品种,以老白干、高粱酒为多。后来“允丰正”黄酒从江浙传入,加上本地泡制的五加皮酒面世,妇女儿童也有机会举杯共饮。

其他用品

上至大户绅粮,下至寻常百姓,都要应时点缀一下的物品,非春联莫属。知识阶层家庭,书写春联得心应手,无需旁人代劳。一般市民和劳动阶层,则不得不光顾对联摊。书写者或为落榜的举子,或为赋闲的师爷,在街头巷尾支起桌子,摆好笔砚,桌上放有裁好的红纸,准备按顾客要求书写。已经写好的春联,挂在麻绳上任人挑选,据说购买两副以上者,免费书赠一个大福字。

新春祈福,尚需备有香烛香油。香烛一方面用于家中祭祖先、祭灶神,另一方面用于上庙拜佛;香油捐献给寺庙。还有就是鞭炮,几乎家家燃放。正如王安石《元日》诗中所写:“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腊梅花、水仙花增添春意,亦有备置者。

棉布、棉花也在一些家庭的年货单上,过年讲究穿新衣。老市民周忠良回忆说:“从前我老穿哥哥的旧衣服,在我10岁那年春节,母亲终于给我做了一套蓝布新衣服,又长又大,说我反正还要长高,可以多穿几年。”

本文所举,主要是大路货,至于各地风俗不尽相同,所备品种难以尽数。总之,手中有年货,心中便不慌,只待吉日到来,大排家宴也。

如今时代进步,物资极大丰富,老重庆所谓的年货,随时可以买到。除夕也无所谓打牙祭,无非是家人团聚,吃个气氛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