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脚下的土地
你认识我们脚下的土地吗?
请随我们一起,走进博物馆,看看那些神奇的土壤。
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的《中国土壤标本》陈列展,展示了全国主要土壤类型的88种亚类的整段土壤标本,地域分布南至广东、福建的砖红壤、赤红壤,北至黑龙江的黑土、白浆土,西至青藏高原的高原寒漠土等,均配以实景照片加以陈列。
我们了解到,我国幅员辽阔,是世界上土壤类型最多的国家之一。这项标本采集从1986年开始,历经10年才完成,并辅以原生态土壤地貌特征、自然植被和物产等内容,揭示土壤与农业(农作物)、土壤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真是不容易啊!
北京的土壤又有哪些奥秘呢?随后,我们又来到了房山地质博物馆。
房山地质博物馆是本市首个土壤博物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全市所有土壤的类型,细细观察土壤丰富的颜色和生态的变化。博物馆洞穴式的造型让人感觉仿佛进入了土壤内部。一进门就看到从房山区霞云岭、史家营、长沟等乡镇取回的五色土组图。展馆分为土壤的基础知识、土壤的发生、发展和土壤的类型分布等不同的展厅,主要通过照片、实物、多媒体和浮雕等形式介绍土壤的相关知识。
在土壤的类型分布展厅,展示着很多1米深的土壤剖面标本,可以看到“灰头土脸”的土壤竟然也有如此丰富多变的色彩,水稻土、沼泽土、盐碱土等,颜色深浅不一,形态各不相同。据该区农科所所长徐凯介绍,这里展出的大型土壤整段标本都是技术人员采用专业手段,将土壤整段取出,粘贴到板上,是土壤在地下的原貌。
通过这一方方泥土,可以看出北京生态的多样变化。徐凯指着一块土壤标本介绍说,这块土壤上半部呈黑色,下半部是土黄色,泾渭分明。之所以会有这种“二皮脸”标本,恰恰是因为上半部分集中了有机物、植物的根系、落叶等,土壤中营养比较丰富,而土壤的下半部分营养成分很少,很干燥。这样的土壤标本既能说明不同地区的地质特点,也可以明显看出生态修复、植被增加的变化。
也有些馆藏的土壤标本正好相反,原本肥沃的土壤,因为生态环境破坏、工业污染,土壤的质量从下到上明显有了恶劣的变化。此外,随着城市扩张,昔日的沃土上建成了高楼大厦,土壤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也导致一些土壤标本如今已经成为绝版。
你可能没有想到,土壤博物馆内还建有一个北京市土壤库,可保存3万个土壤样品,目前已整理保存来自全市多个科研院所的项目试验土壤样品2万多个。“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土壤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土壤上种植作物的质量。”徐凯说,这些土壤样品,将让农科专家们有充足的样本,研究北京的土地质量,将帮助农科部门把原本低产的农田升级成高产农田,对受污染的田地对症下药,让它们恢复元气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