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腾上的村庄
村庄的名字叫焦墩,几十户人家,树木掩映,房屋零乱,所有的门都向南。门前是开阔的田野,屋后一片低洼的沼泽,西倚合九铁路,是濯港镇张城村最偏远的一个村落。
许多年前,在合九铁路还没经过的时候,到了这里就仿佛是走到了路的尽头。我小的时候,徒步走十几里地去细岭叽上中学,就要穿过这所村庄,绕到村后的渠坝上,沿着渠坝走,没几步是一条河,河上有座桥连着河对岸的山头。
对岸的山头上,芭茅丛生,站在河边的沙难上仰望,高过蓝天。山体的表层随处可见碜白的贝类化石,斑斑点点,嵌于坚硬的红土中。地理老师跟我们讲地理课的时候,我就会想,那座山头在远古时代,也许是湖底的一滩淤泥。
偏远的村落,寻常不过的江北水乡,几缕炊烟,乡亲们世世代代守着自己的土地,守着自己的家人和牲畜,心无芥蒂地相互倾诉着彼此的喜怒哀乐。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总是渴望着自己和自己的村庄应该有一个好的未来,他们都不太关心这块土地的历史。可是,当他们从青年时代就怀揣着美好的愿望开始,走向中年,走向老年,直到走向墓地,他们的村庄依旧在祥和的阳光下,从来就没有谁目睹过翻天覆地的根本性的华丽转身。
时光的长河中,人类蹒跚走来,谁都不曾想到,就在这里,这个不起眼的村落的地底下,竟然存留着远古人类的活动痕迹。直至1993年,因为合九铁路的建设,在他们的村西口,发掘出56万平方米的文化层堆积。于是,这个叫焦墩的村落,一下子就聚集了众多关注和好奇的眼神。
文化层堆积里,有大溪文化早期、龙山文化晚期和商周时期的文明。更让人震惊的是,还有一条用鹅卵石摆塑的巨龙,距今六千多年。远古先民们在预先铺好的红烧土台面上,用色彩各异、大小不一的鹅卵石,按照构思设计好的图案,精心摆塑。巨龙全长7米,躯干4.46米,颈至头顶2.26米。头西尾东,鹿头、鱼尾、蛇身、兽爪,龙首高昂,张口吐舌,单角上扬,尾端上卷,背部有立鳍,腹部有四足。颗颗卵石像层层鳞片,鳞光闪闪,布局合理,疏密有致。龙身呈波浪起伏状,恰似一条正在腾飞的巨龙。
中华民族的龙文化源远流长,而焦墩这条卵石摆塑龙是迄今中国发现时代最早、形象最为成熟、体态最大的龙图案之一,是长江流域发现最早的龙形象,被专家称之为“长江流域第一龙”。它的发现,证实了长江中游地区的先民,对龙的图腾崇拜跟黄河流域一样具有悠久历史,证明了长江流域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最早的发端之一,为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多元化,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如今,那条卵石摆塑龙就藏在黄梅县博物馆。
而焦墩这个立在中华图腾上的村落,在短暂的热闹过后,又归于平静。在这个冬天,我冒着寒风,孤身只影,沿着铁路寻找那块遗址。在铁路边上的一家院落里,我看到了遗址石碑,静静地守候着沉睡在铁路下的远古文明。
合九铁路通车快二十年了,奔跑在合九线上的旅客,透过车窗望着窗外的田野和村落,在阳光下,一派祥和,于他们的眼睛,只是一瞥而过的风景,就像看无声电影。
然而,村子里的人却早就习惯了在火车的汽笛和颤动中入睡。他们人睡着了,耳朵还对着铁路。许多老人从火车碾过铁轨的声音中,能听出明天是晴天还是雨天。他们都是睡不着的人,他们的心里,时刻牵挂着从这条铁路线上走到远方的儿女。
走出去或留下来的焦墩人,他们更多的仅仅是为了生存、为了实现自身的那点小欲望,梦想着,奋斗着。也正因为有了像他们这些无数中国人的梦想和奋斗汇聚在一起,中国龙的腾飞,才有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