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抒情散文 > 故乡曾经的火炕

故乡曾经的火炕

作者: 杨贤博2016年02月18日抒情散文

故乡在秦岭之巅,海拔千米以上。每年的腊月,是最寒冷的季节。

家里有土炕,也叫火炕。火炕是土坯垒砌,土坯,村里人叫它“胡砌”(砌:多音字,ti),相当于砖的功能。

盘炕时,胡砌粘着黄泥,黄泥替水泥的作用。垒砌三层,每层都有着相应的空间。炕为四面,两面靠墙,两面垒砌封闭,里面竖着的土坯相互有着空间,如迷阵,可以让烟气顺畅地在空间来回流动,再顺着墙壁的烟筒排除。炕的面儿,多是黄土拌着麦草搅拌的稠泥,木框做成的正方形模具。找一块干净、光滑的场院,稠泥倒入模具,用泥壁抹光,提取模具,晾晒。晾晒两三天,待凝固,才能搬动,竖起多个相互依靠,再晒,直到内外干透。当然,这种叫“拓炕面子”的做法,也多选择在夏季或秋季天空晴朗的日子,光照时间长,容易晒干。如果说遇上暴雨或阴雨,不能够搬起,也常常成为泥团。多为10公分厚,60公分大小,如地板砖形状。村里人叫它“炕面子”。

在垒砌的胡砌上面盖上炕面子。上面在用拌有麦秸短截的黄泥,勾缝,收光,形成一个整体。炕洞里不断烧火,火旺,烟筒里排着烟雾,整个火炕先是冒着潮气,再到热气,再是彻底烘干。

每一个火炕,必有炕洞,炕洞比地面低,里边一直通往火炕的交叉错综的通道,外边多留出脸盆大小的半个坑儿。炕洞的上方,多留有炕窑窝。炕窑窝为方形,大小能放进去三四双棉鞋的样子。

进入初冬,也就开始烧炕了。其实,炕是要经常烧的,不烧的话,容易返潮,特别是多雨的季节。

冬天里,炕洞的火总是很旺盛。村子人把炕洞叫“火炉”。天冷,火总是吸引人、留住人的。相互串门的邻家,多是坐在炕洞前的小板凳上,聊着家常。炕洞里塞一个难以点燃的疙瘩柴,外边多是用软的干柴引火,点燃后,架上硬柴。炕洞吸火,火苗子旺盛,家里有温水的铜壶,盛一壶水,坐在火炉边上,一大功夫,水就烧开。一炉火,就是一个冬天。

火在燃烧,炕洞的柴灰永远是红的,烫的。取上三五个洋芋,把红彤彤的灰,用木棍儿刨一个坑儿,放进去洋芋,埋在灰中。十多分钟后,屋子里能闻到洋芋皮儿烧焦的味道,再是看到火坑的灰儿,不断地冒气,发出“噗儿——,噗儿——,”的声响,你会发现灰儿向上的力量,喷打出的热浪,伴着火星子上冒。半个小时不到,洋芋熟了。刨出来,皮儿已经烧焦变色。热得烫手,吹去上面的灰儿,剥去烧焦的皮儿,鲜活的,柔软的,甘甜的,炙热的,带着香喷与热浪的瓤儿,足以让你涎水满口,绝不亚于你剥开一颗鲜荔的激动,剥开一只鲜虾的贪恋。

火炕的炕窑里,热呼呼地干燥。在雪地里,跑了一天的孩子,多在上炕之前,把棉鞋,村子人叫“棉窝窝”放进去,第二天上学,掏出来,里外暖烘烘的。打扫干净,铺上报纸,炕干辣椒,热上几个冷馍。炕洞的墙面,总是被烟熏得黑黝黝地,墙的上方,挂着两三吊子腊肉,是为春节准备的最好的年货。

寒冬,漫山遍野是白皑皑的厚雪。地里也没有了活儿,家里也没有了活儿,一年最闲暇的季节。清晨起来,拿着毛竹绑扎的扫帚,扫着院子的雪。雪儿很厚,尽量地扫出一条路来。去厕所的路,厕所多在屋后。去猪圈的路,再冷也要给猪烧一盆开水,烫一桶糠料。去左邻右舍家的路,村子里的路不宽,你院子连着他院子,他院子通着你院子。路扫开了,雪就堆了起来。回过头来,扫过的路,又落下一地雪花。

风大,秦岭之巅的风带着哨子。卷起雪花,在空中无序的刮着。屋顶的雪花,在风中旋转,山墙角的风道处,就堆起了一米多高的雪窖。窗台上也堆起半尺厚的雪。路上已经没有了行人,干枯的柳枝,在风中甩荡,风吼着,树杆摇曳着。家家户户的大门关闭,外面的门扣在发出“当啷,当啷”地声响。门里的紧扣的门插,在风的推力下发出“咯吱,咯吱”地叫声。

冬天里的雪很难融化,又一场雪来了。炕洞里的火不会熄灭,一直烧着。一家人多坐在炕上。尿素袋子夹着麦秆缝的褥子,炕有多大,褥子就有多大。在补了又补的破旧的被单上,一家人盖上一床大被子,被子是棉花的,其实已经是多年的、一疙瘩一疙瘩厚厚的“套子”,沉甸甸的重。其实,还有无数的人家,几乎没有褥子,火炕上铺上一层麦秸,麦秸上面铺一个光席,席是晒席,席上面仅有被子。席几乎已经被身子磨光,没有了扎皮肤的感觉,睡醒后,却能看到身子上面一楞一楞的席纹。

我曾经睡过这样的炕,兄弟三人经常光着身子,在炕上翻跟头,也在炕上打架,也曾尿湿一片,也几次被娘用扫炕笤帚打过屁股。娘最担心的,是怕我们把火炕蹦塌。炕塌了,就是大事,要请村子里的“泥水匠”,修修补补是很麻烦的事情。

童年几乎是在炕上长大的。父亲在外地工作,娘一个人在生产队挣工分养育我们兄弟姐妹。我时常是被关在家里。娘出门,总是撂一句“好好坐炕上。”我就在炕头上乱画乱写。

冬天的日子,兄弟三人拥挤在火炕上,娘盘脚盘腿的坐着,衲着鞋底,煤油灯下,娘的针线活做得细致。穿针线的时候,两手举起,远远地对引,却能够一次穿上。多少个深夜,睁开朦胧的睡眼,却依然看见母亲的身影,在微弱的灯光下,听见麻绳穿越鞋底的声响,在夜深人静中,是那样的洪亮而有力……

时光流逝。一切都过去了,我已进入中年。故乡的火炕,也在村子里慢慢地消失,犹如我记忆中年迈的父辈,再也看不到他们的身影。代替火炕的,是铺着电热毯的木头或铁艺的床架。电暖气、空调、钢碳铁炉等多元化取暖方式,让人感受不到炕洞疙瘩火的记忆。

时常地离开故乡,又时常地回到故乡。向往着故乡的火炕,追忆着离别的母爱,怀念着通往河边的泥泞小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