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里的桃花
春天到来百花开,而桃花应该是开得比较早的花之一了。中国是桃花的故乡,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花也多跟人们的思想情感、人生境遇以及女性与爱情等紧密联系在一起。
桃花入诗,最早可追溯到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至唐宋始盛。《诗经》里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是用桃花来烘托及讴歌美女。古代的文人墨客,酷爱用桃花来寄托情感,表达铭心刻骨的相思。最着名的当属唐代诗人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堪称是借桃花歌颂女性与爱情的经典之作,千古绝唱。
唐代诗人吴融的《桃花》一诗:“满树和娇烂漫红,万枝丹彩灼春融。何当结作千年实,将示人间造化工。”诗人先是用泼墨技法将桃花的艳丽表达得淋漓尽致,继而用烘云托月般的浓墨重彩由桃树、桃花“波及”到整个春天,让美不胜收的春日盛景尽收眼底……令人忍不住心花怒放,乐意无边。后两句由花及果,更显示出了桃花的非凡能力与造化之功,虽然美丽妖娆,疏狂烂漫,却又不只此为止,华而有实,非桃花莫属。而唐代诗人周朴的《桃花》,则充满了伤春感怀的意境:“桃花春色暖先开,明媚谁人不看来。可惜狂风吹落后,殷红片片点莓苔。”春暖花开日,游人踏春来,争相看桃花……谁知狂风乍起,桃花纷落,徒然增添了伤春、惜花的无尽伤感。
“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残红尚有三千树,不及初开一朵鲜。”清代诗人袁枚在《题桃树》诗里对桃花初绽,窥见第一朵桃花时的惊艳和窃喜,有了不一般的感慨与联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大理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明里是对“四月春残芳菲尽,山寺桃花初开放”意外发现,感慨万端,落笔成诗;而暗里却是在对人生和官场的起落、峰回路转,充满期许。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这是宋代诗人谢枋得的《庆全庵桃花》,诗人用调侃的笔调,将自己看破红尘、渴望归隐的心情,纤毫毕露地表现出来。在宋朝灭亡后,诗人多次坚拒元朝当局的征召,誓言决不为元朝为官,毅然归隐山野田园。
唐代诗人齐己写的《桃花》一诗:“争花不待叶,密缀欲无条。傍沼人窥鉴,惊鱼水溅桥。”将桃花茂盛,花团锦簇,静立于池塘岸畔,引得人们争相前来赏花观花、一睹为快,竟然惊动了水里的游鱼。可谓是花开之时,盛况空前,别开生面。
唐代大诗人诗圣杜甫在《绝句漫兴》一诗中写道:“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阳春三月,风日晴和,江水清澈……江岸边,柳枝依依,柳絮逐风,桃花怒放,蜂飞蝶舞……诗人的思绪与春天的盛景静静悄悄地融合在了一起,虽然老之将至,体弱多病,却依然童心未泯,诗兴大发。诗人借风吹落桃花,桃花花朵、花瓣逐春江水而自由自在而流淌,来抒写自己不畏人生境遇的苦厄与压迫,对现实和将来仍然抱有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令人不禁肃然起敬。
自古以来,写桃花的诗还有很多,人们在领略桃花的美丽和烂漫的同时,更能深刻感受到古代诗人们的各种情怀,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个春风拂面、桃花绽放、风光旖旎、目不暇接、令人神往的绝美意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