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伯父妙联警贪杯
小时候常听母亲说,我的伯父操维藩先生,温文尔雅,多才多艺,擅天文地理,工诗词歌赋,国学功底十分深厚,在家乡享有崇高的知名度。伯父和我终生未能谋面,但由于耳濡目染,他的文人气质也深深地烙在我的心灵深处,并将成为长大后的我为人、为文的楷模和典范。
桐城文风,历来昌盛。民国初期,各类私塾学堂遍及城乡各地。民间普遍流传着口头禅:穷不丢书,富不丢猪。这就足以说明,自古以来,桐城人民对教子读书都非常重视。我的故乡金神墩包兴大圩的莲花村,也有座私塾学堂,我的伯父操维藩先生便是这座学堂的塾师。伯父生性豪爽,平素爱郊游,为人喜好春风,常常以文会友。四乡八邻的文士雅客,无论熟识与否,只要你在学术上有一技之长,或为诗,或为联,或为书画,那么你就是伯父所敬重的文友了。伯父挺有修养,待人接物彬彬有理,凡事适可而止,饮酒从不过量。他不仅酷爱读书,而且关心学子,尊重乡邻,在民间享有良好的口碑。因此,一个普普通通的乡村塾师之家,却也门庭若市。
我的外婆家姓袁,也是书香门第。大舅父是民间纸扎艺人,小舅父是国家干部,他们住在桐城双港大横山脚下金鸡岭边的袁圩村。舅父常常带着一位喜欢舞文弄墨的袁姓秀才一道,和伯父切磋诗文。这位袁姓秀才,满腹诗书,才华横溢,吟诗作对,信手可拈。但他有一个不良爱好,就是嗜酒如命。一上酒席桌,便会酩酊大醉,醉后便嬉笑怒骂,举止失态,往往贻笑大方。
某日,伯父有位好友家里办喜事,正好让袁秀才碰上,欲携礼同往贺喜。大伯怕袁秀才贪杯失态,让客人下不了台,自己也不好收场,但碍于情面,又不好推辞。于是,在喜宴开始前,伯父私下和东道主订了一个规矩:凡文人学士,饮酒之前必须先和操老先生对对子,方可端杯。语毕,主宾一致拍手叫好。
袁秀才早已闻到扑鼻的酒香味,便自告奋勇地要求第一个应对,伯父应允了。伯父提出以当日天气为题,要求秀才和他一人一词轮流递转对联,并逐步添加联语,适可而止。
袁秀才迫不及待地说:“我出对!”大伯微笑着点头同意。
“雨;”秀才抬头望了天气,出对曰。
“风。”大伯迅及应对。
“催花雨;”秀才添词了。
“发酒风。”大伯随之亦添词应对。
“檐前点点催花雨;”秀才又添词了。
“席上回回发酒风。”大伯不假思索,立马对上。
对联,是门高深的学问,真乃妙趣无穷啊!原来,“檐”谐音“筵”,“风”谐音“疯”。二人出来对去,众宾情趣甚浓。
这时,袁秀才仿佛从中悟出点什么,低声对伯父说:“操老先生,我佩服您的对联对得妙绝,只是……”
“只是什么?”大伯明知故问。
“只是老先生您不能当众揭我发酒疯的短处,让我无地自容啊!”袁秀才说。
伯父笑了笑说:“哦,我看这倒也没什么。桐城人自古文明处世,礼仪兴邦。尤其是文化人,必须加强个人修为,注重仪表形象,方显雅致。美酒饮到微醉止,好花看在半开时。作为老朋友,我真诚希望你能早日改掉贪杯的毛病啊!”
袁秀才恍然大悟,原来操老先生是在因势利导,正我修为,真乃用心良苦啊!从此,袁秀才不再贪杯,而且与大伯之间的情愫在切磋诗文的过程中日渐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