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游洞庭湖
洞庭湖我去过好几次,每次去都是在春风三月,都是和朋友们一起匆匆而过,没能好好地游览洞庭湖的美景。这次有幸参加中国文学研究会采风团来到湖南采风,以讴歌散文里的中国为主题的大型采风活动,描绘美丽的湖南。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游了湖南的岳阳后就直奔洞庭湖了。
正是金秋时节,秋风微凉,枯黄的树叶被清凉的秋风吹得哗哗直响。我们来到洞庭湖边,望着这美丽的秋天景色,我几乎看出了神。啊!原来洞庭湖的秋天真美呀。湖水清澈见底,湖底的游鱼在枯燥的水藻里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凉风拂过,水面上不时泛起几丝涟漪,与明媚的晚霞写出一行行美的诗句,也构成了一幅相得益彰的图画。
来到洞庭湖,面对一望无际的湖水和岸畔的秋天景色就想起唐代诗人孟浩然送张九龄在此临别时,面对浩瀚的洞庭湖水,诗人的灵感意欲横渡,写下了千古名诗:“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绝妙诗句,“云梦泽”和“五渚”是当年唐代诗人孟浩然笔下景物。“气蒸云梦泽,洞庭湖是中国的第二大淡水湖,跨湖南湖北两省,它北连长江,南接湘、资、沅、酆四水,号称“洞庭八百里烟波”。洞庭湖的意思就是神仙洞府,可见其风光之秀丽迷人。其最大的特点便是湖外有湖,湖中有山。湖滨的秋光细腻得如同少女的皮肤透光发亮,岸畔的红叶就像是伊人的情书,书写着缠绵的情感。天空上的白云裹着一层薄薄的轻纱,轻舞着,飘浮着,与这迷人的秋色许下了一个深情的约会,与湖水轻吻,织成一场笔墨里的丹青画卷。放眼长望,岳阳楼、君山、杜甫墓、文庙、龙州书院等名胜古迹尽收眼底。在八百里烟波浩淼的洞庭湖中,有一晶莹剔透的小岛。远望如黛,近看似青螺,临空俯视着洞庭湖水,从则面看,她像是一个倚靠在天边的少女,长发直垂于湖中,从正面看,她又像是一个合抱围着的太极图。它,就是充满神话的君山。
为了目睹君山的真面目,一定要去领略君山的风采。我们在导游的带领下,坐上车,一直沿洞庭湖西进。秋天的阳光。暖和而带几分微凉,这个季节是成熟的,她没有春天那么羞涩,也没有夏天那么坦露,也没有冬天那么内向,就是一个成熟的少女,一个唐宋诗词意境里的婉约少女,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而恬静,一切都是那么的轻柔飘逸,天空上,团团的白云像是一簇簇弹好了的羊毛,慢慢地飘浮着,慢慢地凝固了我们的心情。在车上,美丽的导游小姐给我们讲洞庭湖的故事,给我们讲这里的人文风情,半小时后我们就到达君山脚下了。车子在君山脚下停了下来,下了车,沿水泥铺设的小路往西,走不远,二妃墓就呈现我们的在前面。
时值深秋,游人有些廖落。稀落的游人在草地间悠闲地闲聊着,也有用手指着这堆黄土说起那远久的故事。
来到墓前,不像是我心中想像的那种高大气派的坟墓和高大的碑刻。在我们眼前的只是一座用石块砌成的普通坟墓,前面用石块、水泥凝成的阶梯,左右立有石柱,上雕麒麟、雄狮、大象、四周的树木和坟前的花朵及坟上的各种杂草,在秋风秋雨中枯萎了顔色。墓不宽,约三米左右。墓的周围是用水泥做成的栏杆作护卫,墓顶为半圆形灰顶,墓前竖一块石碑,碑身高约两米,上书:“虞帝二妃之墓”墓碑,字迹遒劲有力。碑身左刻:大清光绪七年秋下浣重修字样。碑身右刻:钦差大臣兵部左侍郎太子少保兼两江总督彭玉麟立字样。墓前10米处有一对石引柱,上有一副楷书石刻对联:“君妃二魄芳千古,山竹诸斑泪一人”。
君山,古称湘山,又名洞庭山,她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4000多年前,一位名叫麻姑的仙人,是她运用神力把原在昆仑山上的一块巨石,吹落到洞庭湖的。据《湖广志》记载,君山的来历出于山上的二妃墓。上古时舜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之赶来,船被大风阻挡于君山,二妃突然听到舜帝已死于苍梧,悲痛欲绝,望着茫茫的的洞庭湖水,攀竹痛哭,泪水洒遍了山上的竹林,遂成斑竹。不久,二妃忧郁成疾,死于洞庭湖,葬于山之东麓,即今天湘南九嶷山,后来为纪念二妃而改洞庭山为君山。
往事如烟,岁月悠悠,或许,墓里埋着的连二妃的白骨也不是。当年二妃来到湘江河畔,知道舜帝已死,一场撕裂的痛哭,愁云惨淡,天昏地暗,那种裂人心肺的哭声永远湮没到历史的尘迹中去了。投水前那种悲苦凄绝、恨愤难平的境况,如今是无法可以领略得到的。她们身为帝舜的妻子,生前连自己的命运也主宰不了,落得身死异乡,露尸荒野,二妃的结局竟是如此的悲凉!
站在墓前,面对烟波浩淼的洞庭湖,看看四面的秋色。此时,山色湖光尽收眼底。突然想起了唐代刘禹锡的诗,“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就是描写君山的景色。还有李白的诗,“帝子潇湘去不还,空余秋草洞庭间,淡扫明湖开玉镜,丹青画出是君山”,雍陶的“烟波不动影沉沉,碧色全无翠色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古代诗人都生动而又形象地描绘了君山的独特风貌。
君山面积约100公顷,听说过去曾建有三十六亭和四十八庙。如今,君山上的古迹已大多难以寻觅,不禁让人叹惜。
离开二妃墓,我们一行人又随着导游坐上小船,沿堤岸一直往前行,不一会又来到了洞庭庙。洞庭庙,又称柳子祠,位于君山秋月岭山麓。始建于宋代,元明清历经修葺。沿至清末,庙宇仍保持原状。古庙抗战时被毁,1997年在原址重建,整个建筑以廊连阁,依山就势,错落有致。洞庭庙前有大理石雕刻的九龙引柱,正殿挂“洞庭庙”匾,廊柱上一副对联“威震洞庭八百里;神通上下五千年”。殿内坐洞庭王爷武像:一手加额,一手托明珠,目光前视,仿佛正在调节阴阳,抑止洞庭风浪。
游览了几个景点后,我们沿湖水一直往上,走在秋天的落叶里,走在秋天的阳光下,看洞庭湖美景,感受采风的乐趣。洞庭湖面上,烟波浩淼,水气轻袅,悠然的渔歌轻盈的盘旋在凝波不动的水面上,丛生着青翠娇绿的芦苇的湖水在秋天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层层明光,如同洒了无数的银粉在上面,氤氲的水气朦胧在视野里,好一派绝美的写意;洞庭湖看景,看的是浑厚的历史积淀和恢弘的人文底蕴。自忧国忧民的屈原曾经在洞庭湖畔留下华美的诗歌以后,千载之下,有更多的文学才俊纷至来到洞庭湖,写下了一篇又一篇脍炙人口的佳作。于是洞庭湖的水波里多了诗意,掬捧在手品咂一番,感觉湖面上轻盈的渔歌、豪迈的号子和悠闲的桨声里也有了文化的渗透。岳阳楼高踞于水波之上,凭借居高临下的气势发散着洞庭湖文化的精髓,是屈原(屈子祠)哪怕离家去国也不忘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是杜甫(杜甫墓)身居茅屋,心忧天下贫寒的悲悯情怀,是范仲淹(千古雄文《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风亮节……在这融入自然风光与文化景观于一体的地方,每参观一处古迹,都有可能跨越千年风华。洞庭湖的文化沉淀使得它的历史价值有了更凝重、庄严的意韵。秦始皇的封山大印,印证了权力的伟大,柳毅传书完美结局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与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有关的朗吟亭和刘海戏金蟾、东方朔盗饮仙酒的故事则撑起了神话的天空。也许山是渺小的,传说是单薄的,但它所承载的内涵却是深厚的。
夕阳西去,湖面上银光点点,鱼跃浪尖,白鹳、黑鹳、白头鹤、白鹤、中华秋沙鸭、大鸨、白尾海雕、白琵鹭、天鹅、白枕鹤、灰鹤、百额雁,还有我不认识的水鸟,在夕阳的红光下翔舞轻飞,晚霞焕彩,落霞照影,水与天浑然一色;渔歌精致,橹声悠悠,倥偬的声声鸟鸣轻巧地落在微微的涟漪上,轻灵的浮动着,亦幻亦真,此情此景把个雍容、淡素的洞庭湖晚景装点得如梦如幻,如同神话中的仙界。洞庭湖的风景春夏秋冬别有一番诗味。无论是春夏秋冬,从远到而来的游客都能领略到洞庭湖水的魅力与浪漫,就像是一个化着淡妆的仙子静静地卧在水面上,无论怎么也看不够。由此我们可以想象洞庭湖在这两千多年的历史中没有淡出世人追奇猎胜的目光,自有它过人的美丽。
飒飒的秋风吹动了飘浮的落叶,落叶在湖水里摇曳,也在我的心里摇曳着那一缕缠绵的情丝。美丽的洞庭湖衔着遥远山,吞长江浑大气势感染了我的情怀,这广阔无边的洞庭湖美景把我醉倒,把我熏陶。一个人的一生就要像这洞庭湖一般,从容吐纳万物,又是从万物中吸取生灵,好比人生应虚怀若谷,笑看风云。
抬头看看远方,群山如黛,恰似做了明镜一样的平湖背景;湖面上白帆点点,在秋天的夕阳下穿梭在闪着银光的细浪间,像隐隐约约的繁星倒映在湖水里,晚风缠绵着绚丽的秋光,渔船上冒出了傍晚的炊烟,看夕阳西下,天色转晚,只有恋恋不舍的离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