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那些年 那些人 那些事

作者: 马仲清2016年01月09日现代散文

四十多年前,北京利生体育用品商店(简称:利生) 下属有一个服装加工车间,位于王府井八面槽。车间有四间平房和一个大棚,后来由于拆迁,加工车间搬到了朝阳门外南中街(朝外头条)第二小学南侧路西的楼房。

服装加工车间当时有十几名职工,女职工占大多数。按照生产工艺需要,分裁剪、平板、双针、包缝、锁眼、整装等生产岗位,每道工序相互连接、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1976年,高淑清(笔者老伴)从京棉二厂调入利生,在服装加工车间从事整装、付工等工作。

在国家计划经济的时代,整个北京也没有几家专门经营体育用品的商店,而利生,可是经营体育用品的名牌商店。利生的体育用品品种多、型号全,北京人买运动服、运动鞋,买足球、篮球,买乒乓球或乒乓球案子等等,到利生都可以一站购全。那时候利生店堂内顾客盈门,生意十分火爆。

利生服装车间,是专门制作加工有特殊需要的、市场上难以买到的体育服装。车间曾为专业运动员生产特大号、特小号的运动服装,以及急需的各类服装。1971年,国家举办冰球比赛,开赛前一天发现裁判员没有裁判服装,此时体委再到天津服装厂订制已经来不及了,体委负责人找到利生,并开着红旗小轿车接陈葆琪等几个年轻人到车间,连夜加工制作。按照服装尺寸大小的要求,她们把黑色和白色的针织布裁成条进行拼接,制成了几件黑白相间的条纹型冰球裁判服,圆满完成了任务,保证了冰球比赛的顺利进行。急客户所急、比赛所急,加工车间因此赢得了好评。

体操运动员个子矮小,加工车间专门制作适合他们穿的运动服装;篮球运动员身材魁梧高大,车间的师傅踩着凳子为他们量体裁衣。

随着改革开放市场经济的发展,车间在没有急需、特需任务时,完成体委、大专院校批量定货任务,并生产加工普通的运动服装,以适应广大体育爱好者需求。每天车间里各种机械转个不停,姐妹们紧张而有序地忙碌。制作完的成品,分送相关订货单位;另外一些成品,则送到利生商店出售。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朝外南中街、南河沿、秀水河等地区危房改造,成片的平房拆迁,利生车间的楼房也被拆了。姐妹们有的退休,有的走上了新的工作岗位。

2015年10月6日,曾经朝夕相处、如今鬓染霜发的加工车间的老姐妹们,到牛街看望86岁高龄的马秀兰师傅,大家心情激动、谈笑风生。几十年的同事情、姐妹情,随着时间的流逝继续延伸。

这正是:昔日车间机械鸣,制作体服传笑声。如今两鬓添白发,姐妹相聚叙友情

昔日的利生服装加工车间,将留存在人们美好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