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香,芬芳了我的青春
书香,是一种淡淡的香,它香得平和、自然和幽雅。它的香,往短时间说,能快乐我们的当下;往长了说,能芬芳我们的岁月;再往长了说,它能丰富我们的心智,成就我们的人生。
那时的书香,轻轻的,淡淡的,却是最令人难忘的。
我上中学了,读过的小人书已不想再看,学校又没有图书室,只得向老师借书,可有些老师的书就像是他的命根子一样,明明他有书,却总是找种种借口婉拒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阁楼的旧箱子里发现了父亲收藏的《国文》、《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东周列国传》等线装本,我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可刚刚经历过“文革”阴霾的父亲仍然心有余悸,不想让这些书抛头露面,也不想让我去读那些当时在我看来像天书一样的古籍。于是,偷读成了那一时期我生活的一项重要内容。读这些书时,我遇到了“拦路虎”——繁体字,但书中诱人的故事情节常常令我欲罢不能。我通过向父亲请教、查字典、根据句意猜认等方法,几年下来几乎读完了父亲的存书。这段时间的偷读,不仅幸福了我的少年时光,还大大提高了我的古文水平,为我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毕业后,我有过两三年在家待业的时光。待业的日子是寂寞的。室外,除了青山,就是白云;室内,除了母亲的唠叨,就是父亲的叹息。青春年少的我几近崩溃。近乎绝望的我再一次想到了书,可家里的新书早已被我翻成了旧书,旧书让我翻成残片。我想到了同龄伙伴和同班同学。哪知道,他们也有与我一样的苦恼和烦忧。我们一拍即合——换书看。那时乡村不通公路,为了换本书或是借本书,近的要步行几公里,远的要跑上大半天,虽然辛苦,但如果能找到一本从未读过的书,那真是如获至宝。白天偷着读,怕父母或他人说是不务正业;晚上就着煤油灯如饥似渴地吮吸着知识的琼浆。这时,我才领略到古人“书非借不能读也”的真意。忘情地苦读,丰富和磨砺了我的人生,也点燃了我的希望之火。后来,我在当地以语文第一名的成绩走上了工作岗位。
如今,青春远去了,岁月远去了,而沉淀的书香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历久弥新,影响并将继续影响着我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