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竹
到如今,我的故乡也没能种上一棵南竹。
这其中的一个原因,我想,正如昔日里村人常在嘴边抱怨的一句话——“人心丑”。村子大,孩子多,瓜果无法栽种。偶有人家在地里悄悄种了几蓬黄瓜,香瓜,西瓜,即便在瓜架下打一个床铺整日不离人,累了,睡了,陡然醒来,瓜果就不见了。枣子橘子柚子就更不必说,一则没几户人家种植,就是有人种了,比如我家,就曾有好些年在家门口的溪岸边种了几棵橘子树,好不容易守着树长大了,花也开了,果也挂了,年复一年,就是没有一个果子能长到成熟变红。这期间,整日有孩子惦记着,一群一群,三三两两,有意无意在树旁的路边游来荡去,无论怎么驱赶警告,蚊子苍蝇一般,挥手即去,收手又回,防不胜防,干脆就不管了,管也没用。有的人家甚至一恼,把自家果树砍了,落得清净。
有好些年,路过两三里路开外的周边小村庄,比如朽木下,比如长洲头,看到他们村后那片郁郁苍苍的南竹林,一竿一竿密密匝匝的大竹,竹节无数,笔直高耸,枝叶纷披,青翠无边,就生出无限感慨和羡慕:要是我们村子也有这样的南竹林就好了!
那时我们的生活,与南竹可谓形影不离。舀水的水勺,喂猪的潲勺,挑水的扁担,挑淤的筛子,摘菜扯猪草的篮筐,挑谷挑红薯的谷箩,乃至吹火筒,撮箕,捞箕,米筛,簸箕,油篓,鱼篓,斗笠,鸡笼,鸭笼,竹椅,竹床,竹蒿,竹杠,砻,几乎日常的方方面面,无不与南竹相关。这些南竹制品,来自圩场集市,来自外村的竹林。
记忆里,似乎只在上小学的时候,我的同学丁环家曾种过一次大竹子。她家住在村后,紧靠后龙山的陡坡,她的当煤矿工人的父亲不知从哪里挖了两棵大竹,砍了尾巴后,悄悄种了。我得知她家种大竹的消息,是听闻这大竹长了大笋。我也去看过那颗大笋,黄黄的,刚刚钻出土来不久,宛如一柄镰刀把,相比我们平日里所见的野笋子,已经是巨人了。那段时间,她家人警惕性很高。但终日有村童围着那颗大笋转悠,不久就听见丁环母亲粗喉咙叫骂的声音,她家的大笋和大竹没了。我终究不能知道,她家当年栽种的这两棵大竹,是不是能长成水勺般巨大耸入云天的南竹。那之后,我的印象中,村里似乎再没有种成一颗南竹。
与我家同住一个大厅屋的南和,他的大姐丁香,嫁到长洲头。春日里长笋的时候,他们兄弟偶尔会从长洲头抱一个两个大笋回来,让我羡慕不已。这笋麻黑麻黑,比我们大腿还粗。有时抱来的,甚至比我们个子还高。剥下的大笋壳叶,里子白亮光滑,散发大笋的清香,我们折成伞,是难得的玩具。
吃时鲜的大笋,在村里不是一件轻易事情。冬笋自然是稀罕物,一般人家是不舍得买来吃的,太贵!便是清明时节,扫墓祭祖,到集市上买一个大笋来,剥了笋壳,切成块,煮猪肉,或者笋蒸米粉肉,也是一道值得羡慕的大菜。以至于我参加工作后,曾有好些年,清明时节,父亲会特地交代我,从县城买一个大笋回家。
大约十多年前,我二姐夫李国旺在他家门口的坡地种了几棵南竹。二姐多次笑呵呵说到那次种竹的场面:“辉辉扶着竹子,国旺一个耳巴子打他脸上,没哭,又一个耳巴子,哭了。”辉辉是我外甥,当时上初中。家乡的习俗,种竹时,要打哭孩子,这竹子才不会死,长得好。果然,之后连续多年,二姐都在春天里,挖了时鲜肥大的大笋,用蛇皮袋子提上几个,送到县城来给我们吃。
其实,相比吃大笋,我更喜欢那一种竹林掩映的环境。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这么多年来,走过不少地方,看过不少竹林,总是常常幻想,但愿有一天,我的故乡也能有一片茂密的南竹林。
前些年,武广高速铁路修建,故乡的旧村拆迁了,挖了一个大山包,规划兴建了新村。渣土填埋了几条山沟原先的旱土,成了新的光秃的小山包,围在新村的南北两侧。有人曾提出要到县林业局拉一些松树苗子栽上。我建议说,不妨种植一片南竹林。如今,又是几年过去了,这些渣土上依然一片光裸。更让我惊讶的是,昔日竹林环绕的朽木下,长洲头,竟然连一颗南竹也没有了。触目所及,是荒废的田园,稀疏的山林。
一片茂密苍翠的南竹林,会有一天出现在故乡的土地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