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散文精选 > 现代散文 > 山洪过后看山民

山洪过后看山民

作者: 邢云2017年04月17日来源: 邢台日报现代散文

当山里的公路被洪水冲毁,屹立的太行就变成山民脚下的路。

越来越多的爱心人士尝试进入山区,施以援手。相比于平原,无疑,太行深处的山民更难。

这张照片是真正感人的劳动场面。它出自邢台着名的公益摄影师马健之手,拍摄地点邢台县北小庄。四位上了年岁的老人,合力抬着一块石头,用最原始的手搬肩扛,进行灾后重建。紧紧握在一起的手,诠释了一种力量——团结、坚韧的力量!

还有一张照片。图中一个断了腿的残疾山民,艰难地站着,挪着,拿起铁锹,和着沙石水泥,修建被冲毁的家。作者马振波说,老人年近七十,名叫陈傻小,路罗镇杜旮旯村人。

再有,前几天,同事拍了一个短视频。他们去大山深处的一个村里运送救灾物资,一路颠簸。好不容易到了,闻讯而来的山民们,尽管大家都缺少物资,但都在静静地排队领取,转身走时,都不忘再三感谢。

一箱方便面,就让他们感动得落泪。临走的时候,几十位山民聚集远送,一送再送,站在村口,不停地和那些帮助他们的人招手再见……

像熟悉山里花开花谢的节气一样,一辈子生活在深山里的山民们,面对奔腾而下的山洪,上了年岁的老人懂得怎么应对。看似无从落脚的黄泥滩,山民都能选中最适合落脚的位置;看似无可依附的乱草丛,他们总可以发现用来攀援的粗枝丫。

三人一伙,五人一队,低垂着挂满汗水的头,默默地行走在山涧。他们紧咬着牙关,鼻腔里偶尔发出的“哼哼”声,是人与自然抗争的宣言,也是他们与大山、河流交流的方式。

很多人身上背着木架,可以盛放吃的东西,也可以盛放沉重的石块,跋山、涉水。

山民世代与山相伴。爬山坡、走山路、吃山珍、喝山泉。住在石头屋,倾听山风呼啸。

山民的肤色是太行的肤色,山民的性格是太行的性格,山民的气质是太行的气质。

弯了又弯的山路,伴着奔腾的河水。被冲垮的山路上,山民手脚并用,肩挑背扛,汗流浃背,唯有前进。我不止一次在大山里听到山民的号子声,齐声喊出来的号子在大山回荡。

居住的环境决定了山民的日子是苦焦的,他们为了生存所付出的血泪和汗水远远超过了平原的我们。

他们像大山里的树,扎根在贫瘠的石头缝里,没有半点羸弱,没有半点奴颜媚骨,长出一道道水灵而又强悍的风景。

你如果仔细地观察过山民的手,你一定会惊叹那是世界上最奇特的手。山民的手,手掌厚实,手指短而宽,粗糙如松树的外皮。就是这双手,挥舞着五六斤重的䦆头,移石垒堰,举着几公斤重的利斧,披荆斩棘,开拓出屋基,修舍建屋。

这双手可以做刀,劈石砌墙;可以做耙,随便划拉几下就会耙净地里的碎石草根。你若认为这双手粗糙笨拙,那就大错特错了,山里人锅上用的笊篱,筷子罐,保护小鸡的鸡罩,以及装东西的笼子、背篼,都是山民把毛竹劈成篾编制的,当你看着那些精美如工艺品的竹编或者藤编,你还会说那双手是笨拙的么?但是,谁看见山民的手,都会潸然泪下——因为那双手经历了太多的磨难,无论是从形状上还是从肤色上,都和你司空见惯的手截然不同。

随着社会的发展,使得蜗居深山的山民,住进了整齐宽敞的新房,但,他们的骨子里不失山民的本色。我一次次走进太行,站在太行山腰,远眺着被洪水吞没过的河床、山村,那一张张粗糙的笑脸和慈祥的微笑,就出现在眼前。

群山肃立,山村无语。我向着大山虔诚地跪拜下去,向着沉默的大山,向着故去的前辈,向着奋战一线、重建家园的山民,致以由衷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