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州区气象句子大全 > 文学百科 > 读后感 > 关于心理学的读后感

关于心理学的读后感

2016年03月01日读后感

关于心理学的读后感范文一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00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关于心理学的读后感范文

陈老师在第一节上课的时候就介绍了这本书,说这是一本很通俗易懂的书,很适合刚开始接触心理学或者对心理学感兴趣的人读,而且还给了现身说法,她自己就是有这本书引入社会心理学领域的,读者本书就跟读言情小说或者故事一样,很引人入胜,这一说法极大地激起了我看这本书欲望,而且我的现状也比较适合这本书的目标人群,所以,就从图书馆借来了这本年代很久远的书(从它发黄的书纸,重订的书皮,还有手工的装订可以看出来),虽然它很破很旧,但内容确实很吸引人,我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它读完了,它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们日常的行为进行分析和研究,发现深藏在一个很普通事件之后的心理学理论,而且人们的行为一般都遵从这个理论,不管你有无意识。

由于这本书已经读过了将近一个月了,所以有些具体的内容已经记不得了,现在重新来写读书报告,我想对那几个我印象比较深的观点和大家平常都比较感兴趣的观点在本书中的阐述做一下简要概括,希望可以对日常的行为指导有所帮助,也能够促进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

首先是从众心理,人有时候为什么违背自己的内心而去附和别人,为什么有时候会做出与自己观点相矛盾的决定?其实,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在没有学心理学之前,一般称之为“跟风”,社会上的跟风现象很严重,小到买一件商品,大到做出自己的人生规划,人的一生都在不停地被别人左右,在被别人的观点和态度影响,这是为什么呢?作者通过了一系列的实验表明,人的从众心理不外乎两个原因:一个是希望通过跟别人观点一致而被喜欢,被接纳,另一个就是希望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希望自己是对的,既然大家都这么样,那这样就应该是对的,所以我要放弃我原来的错的而选择对的,所以,就自然而然造成了从众现象,举一个例子,比如说在一个寝室四个人的卧谈会中,大家谈到了不久后将要举行的一个学生会主席选举,有两个候选人A,B ,他们也都做过了竞选宣言,当谈到此事的时候,寝室四个人中的三个人都很支持A同学,认为他很有能力,而且人员也比较好,到时候肯定会选他,而只有一个人当前的个人倾向是倾向B的,这时候他就会选择沉默,开始思考自己原来的选择是不是正确的,认为自己可能是对A了解的还不够,可能他确实有一个学生会主席所需要的品质,而B可能只是口头说说而已并不能真正使人信服,或者还有另外一种情况,他表面上跟他们仨个人一致,认为会支持A,而在心理并不是这样想的,他之所以这样做是为了应和他人而不至于使自己被孤立,希望得到他人的喜欢,所以,从这件事情来看,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从众心理的各种原因及行为。

第二章是关于人的态度和心理的研究,这跟我们前几天学的内容相吻合,就是费斯廷格的认知失调理论,人往往会为自己的错误找借口,通过寻找借口来减轻自己的不协调感,比如说一个战士,在战场上开枪打死了很多敌对国无辜的平民百姓,这时他的行为就与他的认知“我是一个好人”发生了矛盾,这时候,他就开始为自己辩解,我开枪射击是听从上级的指示,只有这样才能赢得胜利,才能得到人民的喜爱,我是一个勇敢的战士,这时候,那种罪恶感就会降低,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刺激理论,当你让一个生态保护主义者发表一篇关于应该允许人们不杀猎物的文章时,这种要求与他的道德观念相违背,然而,如果你利用刺激理论,给他一大笔文章发表费,这时候他也许会写此类的文章,他给自己的借口就是我这样做会得到一大笔钱,而且并不会对社会上人们的观点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在他的内心,他的生态保护主义是没有发生任何改变的,而当你用一点很微小的报酬强迫一个无烟论者发表一篇关于吸烟能够提高人的精神状态,增加工作效率的文章时,这时一个人不能从外在的理由来说服自己接受这个要求,就开始从内在改变自己,说服自己其实吸烟也确实能给人带来一些切实的好处,然后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自己的态度,这就是激励与态度改变的关系,个体内在不协调时,激励越强,态度改变越小。

还有个理论是关于人际交往的,关于人与人之间的喜爱,众所周知,人们往往喜欢那些喜欢自己的人,但在喜欢自己的人中,又分为很多个不同的类型,有的从一开始就对自己产生极大的兴趣,一直到最后,有的对我们的喜爱逐步降低,而有些人则对我们的喜爱逐步上升,或者是从一开始的讨厌到最后的慢慢接触慢慢喜爱,而且越来越强,心理学家经过实验表明,人们往往更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爱程度逐步上升的人,例如,让一个被试者参加一个晚会,让两个研究人员分别扮演两位男嘉宾,一位从一开始就一直夸赞被试者,而另一个一开始只是做了简单的认识,而由于中途被试者帮助他解决了一些小小的尴尬,两人才有了正式的接触,工作人员也在朋友面前夸赞了被试者,晚会结束后,访问女被试者对两位工作者的印象发现,她更喜欢后者,而不是那个从一开始就夸赞自己的人。

还有一章的论述是关于人们对完美的看法,现实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追求完美,然而,我们真的认为完美的就是最好的吗?其实不然,心理学家的一系列实验和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种种表现表明,对于一个人而言,人们往往更倾向于喜欢一个有一点小小瑕疵的人,这样机会感觉自己与他的距离不是那么的遥远,就拿一个明星来说吧,他有很多的崇拜者,然而,有时候一篇负面报道(或者是童年喜欢打架啊,青年时吸过毒品啊,活着曾经因为破坏公物进过少改所啊之类的)不但不会降低他的人气,反而回应的更多的粉丝,因为人们觉得这样的一个偶像离自己的生活很近,这个不完美的人也很真实。九拿美国这次的大选来说吧,麦凯恩集团为了降低奥巴马的人气,爆料了许多关于他年轻时吸食海洛因的不良行为记录,然而人们并没有因此而对奥巴马进行指责或者怀疑,因为一个不那么完美有一点小瑕疵的人更容易让人接近,赢得大家的喜爱,所以,我们在平常的行为中,没必要实施时时自己的表现的相当完美,偶尔在大众面前“出一次丑”或许会为你赢得更多的朋友,因为人们往往不愿让自己的生活中有一个很完美的人让自己可望而不可即,活在自卑之中。

最后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研究“人为什么容易被自己爱的人伤害”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陌生人对我们的评价我们根本不在乎,最多只是生气,而对于自己爱的人,往往就变成了伤害,因为我们总是对自己爱的人提出很高的要求,抱很大的希望,然而,当他们一旦拒绝了我们的要求或者没有满足我们的愿望,达到我们的目标,我们就会感到很失望,深受伤,而且,同样的道理,我们会对我们爱的人的称赞感到理所当然,就拿一对夫妻来说吧,如果一个丈夫每天都会对妻子说“我爱你”这就会让妻子养成习惯,把丈夫的爱看成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突然有一天或者几天丈夫很忙,早上起床之后抓起公文包就上班去了,连早饭都没有时间吃,当然也没有跟妻子说“我爱你”,这时,妻子就感觉到很受伤,认为他已经不再爱她了,开始对自己视而不见了,然后就会向朋友哭诉自己的遭遇,感觉到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同样的,一个妻子对自己丈夫整天的欣赏和夸奖视而不见,而当一位陌生人夸奖了自己的时候就会兴奋半天,这充分说明了,一个人当你越在乎什么的时候,一旦没有得到满足,就会受到很大的伤害,而你所不经意间得到的东西,也会让你得到很大的满足。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人的一些日常行为及支配行为的心理因素有了初步的了解,也更加了解了人的内心活动,同时,也对心理学产生了更大的兴趣,感谢这本书,也感谢老师的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