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读后感500字范文一
早上,仰望窗外,天气格外晴朗,我坐在床头,注意到床头书架上摆满的书籍,便挑选了一本名曰《子夜》的古版书看起来。
仔细阅读,发现矛盾的这部小说描写的是1930年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事,我便兴趣十足地阅读起来,这本书主要讲了吴家大少爷吴荪甫在大都市建造了一座从外国引进的机器制造厂的过程。但当工厂开工时,却遭到封建势力官员的不满和反对,于是,他们联合起来,企图来策划一场险恶的阴谋,使吴荪甫的工厂付诸东流。果然,他们的计划成功了,逐渐使吴荪甫付不起员工的工资而跨台,输得一败涂地。
我迷上了这部小说,被它的文学魅力所折服,同时也知道了它产生的历史背景。最让我深思的一点,就是封建主义注定灭亡。小说中的主人公引进了外国的机器,本来是想报效祖,使祖国的工业更加先进,可那些封建主义严重的官员却极力反对和阻止,导致了吴荪甫的悲惨下场,这充分地体现了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也体现了当时官僚主义权力的强大,误国误民,也让我们痛惜国民政府统治的失败!
写道这里,我想起了清朝时期的一个事件,由于清朝政府的封建和固步自封,不会利用发明出的火药,只会把国库的银子用在建造皇家园林和楼台殿阁上,正是可悲!以致于后来,导致了鸦片战争、割地求荣的行为,这也说明了封建主义注定是要灭亡的。
如今的新中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实行改革开放,使我们的国家不断繁荣昌盛!
《子夜》读后感500字范文二
茅盾先生的《子夜》写出了30年代初期中国民族工业资本家们生存的困境。外有连连的战事,内有帝国主义所豢养的买办金融资本家们的打压。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像吴荪甫一类想以工业振兴中华的宏伟梦想只得是幻像,像肥皂泡泡一样,飞得再高,也终究逃不过破碎的命运。
吴荪甫是民族工业资本家,也是《子夜》的主人公。他机智果断,抱负远大,在上海那个灯红酒绿拜金的大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他精明强干,为自己的梦想雄心勃勃地拼搏。他一口气吞并了八个小厂,想成为工业界领袖;他与大兴煤矿公司总经理王和甫等人创建了益中信托公司;也曾在公债市场上狠赚一笔。但他生不逢时,正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不能让他施展自己的才略。双桥镇的农民暴动摧毁了他在家乡经营的产业;他苦心经营的丝厂工潮迭起;处心积虑组建起来的益中公司又因为产品滞销而成为箍在身上的“湿布衫”;在公债市场上又饱受买办金融资本家赵伯韬的打压。但当他想放弃时,他仍对自己说:“不!我还是要干下去的!中国民族工业就只剩下屈指可数的几项了!丝业关系中国民族的前提犹大!——只要国家像个国家,政府像个政府,中国工业一定有希望的!”这是《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尽管吴荪甫最后终因为在公债市场与赵伯韬的角逐失败而破产,他的这一句话,还是给我留下了无数的感动与钦佩。
但在欣赏吴荪甫的同时也得承认他的短处。
他企图从工人身上挽回因外货倾销和军阀混战所造成的企业不振,想吸尽工人的血汗弥补他在投机市场上所受到的损失。这些都是他对工人的剥削和压榨。他自尊心太强,太死要面子,他无法抗拒历史的必然法则为他安排下的失败命运。他只能用伪装的镇静来掩饰内心的惶惧和不安,从来不让人家看见他也有苦闷沮丧的时候,即使是他的妻子林佩瑶。他心中承载了太多,以至于当他破产时,他想到了自杀。直至小说结尾,他身边所剩之人已寥寥无几了。他的自私,贪念,利欲使他“身边的人”渐渐离开了他。他的悲剧结局也许是从开始就已注定,也许吴老太爷的死就是他命运的伏笔。
此外,《子夜》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有环境的描写。例如它用“天空张着一望无际的灰色的幕,只有西边的天空像是破了一个洞,露出小小的一块紫云。太阳仓皇的面孔在这紫云后面向下没落。”这种平淡的环境描写,以及其他一些恶劣的环境描写暗示人物的命运或喜或悲。茅盾先生还在很多地方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来渲染气氛,衬托人物情绪的变化,来鲜明显示人物性格。“他绝不为写景而写景,写景即为写人。有时是因情取景,有时是借景写情,情景交融,文无虚笔。”
读完全书,不仅感慨与矛盾先生深厚的文学底蕴,也了解了主人公们在当时社会背景下的身不由己。个人欲望,梦想都得顺应社会的潮流,逆水行舟,是不可能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