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电影读后感范文一
故事片《鸦片战争》中的一个个镜头把我们带回到19世纪初期,清朝封建统治走向衰落,做为西方资本主义头号强国的英国,把大量的鸦片输入中国,毒害中国人民。1835年,中国有200多万人吸食鸦片,害得无数人倾家荡产,妻离子散,沿街乞讨。
林则徐是清朝大臣中主张禁烟的主要代表之一。他上书道光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不赶快禁烟,几十年后,中国恐怕没有能够作战的士兵,也没有充作军饷的白银了。道光皇帝担心担心鸦片造成的危害对自己的统治不利,于是派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到广州查禁鸦片。
1839年初春,林则徐日夜兼程直奔广州,沿途打听消息,掌握了广州贩卖鸦片的许多情况。一到广州,林则徐便雷厉风行与官员邓廷桢、关天培商定整顿水师,加强海防,接着召集所有地方有识之士,揭发逮捕了31名重要烟贩,特别严惩了英国老毒贩颠地,对拒交鸦片的外国商船断绝一切供应,三天之内,迫使他们交出了所有的鸦片。林则徐把收缴到的230万斤鸦片,在虎门海滩上统统销毁,引起万众欢腾,山呼海啸……
林则徐的所作所为惊动天地,泣鬼神!他真是一位无私无畏的民族英雄。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他把祸福荣辱都抛之脑后,挺身而出,披荆斩棘,力挽狂澜!林则徐的伟大壮举,消灭了英帝国主义的威风,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日子,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的日子,面对当时最强大的英帝国义,是什么力量使林则徐有这样的胆量和气魄呢?是民族的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的精神。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新时期,国家和人民同样需要林则徐这样的好官,具有民族责任感和自我牺牲精神,我们的国家肯定会繁荣昌盛,蒸蒸日上!
战争电影读后感范文二
长久以来,似乎在荧屏上,国民党遇到日本人就一触而溃,日本人遇到共也同样如此,一个正规小队或中队可能摆不平十来个人的武工队或民兵小分队,一个正规军团队可以向一个旅甚至更多的日本军队发起冲击。而且,解放战争电影中,常常都是共打到哪儿,国就不战而逃,丢盔弃甲,好不狼狈,似乎没有一战之力。呵呵,这还是军队吗?呵呵,似乎这艺术化的修饰也太重了些
3."飞的最高的鹰靠得不是翅膀,而是信念。"在影片《夜袭》中,陈锡联对晓娟如是说。
1937年10月,忻口会战打响。八路军129师769团奉命北上敌后,牵制阻击增援忻口的日军。途中偶然发现位于山西代县的日军"阳明堡"机常769团在23岁的陈锡联团长的率领下,果断袭击并摧毁机场及全部24架飞机。769团三营长赵崇德以下30余名勇士壮烈殉国。造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上着名的"以弱胜强"的案例。历史的寥寥数笔,浓缩了无数英雄的血肉残躯。在他们用生命浸润的土地上,生长出一片繁花似锦,织就了一个以信念和希望铸成的英雄的国度。
影片中没有激昂不息的口号,没有对英雄过多的赘述,只是展现着他们苦中带笑的生活,怒中带爱的斥责,哀中带乐的理解……点点滴滴的片段让我们走进他们的中间,一丝一缕地感受着他们深重的感情和执着的信念。他们的爱,不只是对兄弟间同生共死的信任,也不只是对喜欢的女子羞涩的想念,他们的爱,是一种博爱,是对这片颤抖的土地和陷入苦难的人民的博爱。只是坚信着漫漫长夜后必会来的黎明,便勇敢地望着前方,前仆后继,死而后已。
犹记得陈锡联站在山顶上映着落日余晖,艰难抉择的背影。我相信他的心里必定已早做好了决定,为成功牵制日军,应放弃雁门关之路,先行袭击机常只是他舍不得,舍不得勇敢憨厚的赵大力;鬼精灵的狐仙;淳朴执着的小刘;努力成长的新兵"姑娘"…舍不得那些鲜活可爱的战友们。但是压在这个年轻人身上的担子并不仅仅是769团几百人的生命,更是他们一直苦苦追求的胜利与希望。站起来吧,行动吧,用我们手里简单落后的武器,去挑战那嘶吼冰冷的死神,用我们的鲜血去献祭,换取中国新的生机。
最后的战场黑暗却又明亮。夜的黑覆盖不了你们灼灼闪亮的双眼。轰鸣的炮火,刀qiang的碰撞,谱写着一曲曲生命的赞歌。交织的红色,更激发出毗邻死亡的意志,他们燃烧着壮烈与激-情,从恶魔手中争夺着永恒不灭的信仰。他们是顶天立地的真丈夫。晓娟中弹倒下的那一刻,嘴角却含着微笑,她的眼中是陈锡联心痛疯跑过来的身影,她总算可以成为和他一样的鹰,抱着共同的信念,比肩齐飞。小女子青涩的爱情在救国救民面前显得卑微无比,但那更是至情至性的真正幸福。在那炮火纷飞的时代,他们的爱情谨慎又细腻,饱含着无限的期许与希冀。可在责任面前,纵使前面是深渊,也会毅然放下幸福,粉身碎骨浑然不怕。在他们的心中,"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
那个伤痛时代的脚步离我们愈来愈远,但那些用灵魂点亮并传承的信念却愈久弥新。英雄们用血把它们书写进中国人的脊梁,用最深刻的痛来砥砺我们更勇敢地成长。国之昌盛,非一朝一夕,我辈应谨记肩之重任,尽所及之力,为国立于世之巅而前行不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