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中国,素来以“文明之邦”着称,在古代,不管是达官贵族,文人墨客,还是平民百姓,都十分讲文明礼仪。直到现在,这个传统依旧未改变。
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文明礼仪随处可见。比如:在学校里,如果把同学或老师撞到的话,都应该说一声“对不起!”,才能走开。同学之间要相互团结,友爱,不能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而争吵不休。同学有困难时要帮忙,不能坐视不管;在家里,要尊敬长辈,父母交给自己的任务要立即完成,不能拖拖拉拉,更不能推脱,如果自己实在放不下手上的事,应向父母交代清楚,不能向父母大吼大叫。如果想寻求父母的帮助,必须要用上“请”这个字眼,这样能显得自己十分有礼貌,很懂事;在其他公共场合,更要讲文明礼仪了,如果有人问你问题的话,自己确实不知道,应该说“实在对不起,我不知道。”就行了,但是不能说“我怎么晓得,你去问别人噻,你好烦人。”这样会让人觉得你没有礼貌,你在别人的心目中会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
一句名言说得好,“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是呀,如果一个人不讲文明礼仪就难以生活下去;做一件事没有好的文明礼仪,就会不成功;即使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如果没有文明礼仪,就会不安宁。作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我们务必要讲文明礼仪,才不为祖国抹黑!
篇二:文明礼仪
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有“礼仪之邦”之称。说道礼仪,我们都知道应该遵守文明礼仪,可有些人,明知道但偏偏不遵守。但有些人是守规矩的。
星期天,我和小曼一起去买东西,半路上,看见一个小孩随地扔垃圾,垃圾桶就在离他不远处,可他还是不扔;还有一个小孩,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桶里。我看见了,对第一个小孩十分愤怒地说:“你怎么可以把垃圾扔在地上呢?会破坏、污染环境的,知道吗?”小孩说:“知道啊,我太矮了,所以扔不到垃圾桶里。”“哼!你明明可以跳起来就扔进去。你看那个小孩,他也跟你一样,人家就把垃圾人进垃圾桶里,你为什么做不到呢?”小曼生气地说。小男孩说:“我会把垃圾扔进垃圾桶里啦!”
下课了,同学们十分吵闹,很多人都在奔跑。值日生不知道提醒过多少次,可还是有人不听。但有些同学不会跑步,他们很安静,有的在踢毽子;有的在跳绳;有的在教室里看书……
文明礼仪不仅仅只有以上这些,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不随地吐痰,见到老师要问好,衣冠整齐,佩戴好红领巾或队徽,尊老爱幼,孝敬父母,要使用文明语言,如:别人帮助你,你要说:“谢谢。”你撞了别人,要说:“对不起。”向别人借书时,要说:“借我看一下,好吗?”等。
如果每个人都遵守文明礼仪的话,这个世界将变得更加美好!
篇三:文明礼仪显魅力
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左传
在生活中,我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文明礼貌”。礼貌是文明的表现,孔子曾有云:不学礼,无以立。意思是一个没有礼貌的人不能在社会上及家庭上立足。这就是告诫我们要讲文明,有礼貌。而这,也是与人友好交往的必备素养。
我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古代名人就留下许许多多关于文明礼貌的警句。《诗经》上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我们做到内在真心实意,外在彬彬有礼,就能广受欢迎,广交朋友。文明礼貌要通过端庄的举止来体现,注意举止的规范是我们进行社交的基本要求。
《礼记》上也有说:“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在人与人交往时,首先注意的则是讲文明、有礼貌。这样才能使交往和谐,为人际关系增色。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礼貌用语要求说话和气,不强词夺理,不恶语伤人,文雅,不说粗话;与人交谈时,要谦逊,尊重对方,多用商量的口吻说话,不盛气凌人,也不说大话。就如同《太阳与风争论谁更有力量》的故事一样,尊重,温和,永远胜过激烈、狂暴。
礼仪也是一门学问,它有特定的要求。就个人礼仪而言,举止文明,动作优雅,手势得当,表情自然,姿态潇洒,着装得体,行为检点,仪表端庄,讲究卫生等方面。按礼仪要求去做,有助于我们更进一步提升道德水平和精神境界,会使我们变得优雅可亲更容易被人接纳。
诚如《管子》忠所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人既是审美的主体,也是审美的对象。自觉做到讲礼仪,不仅关系我们自身的形象,而且直接关系到周围的人,关系到我们的集体,甚至关系到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形象。
就如同雨果说的一样:亲善产生幸福,文明带来和谐。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一定要讲文明,有礼貌。